四、信念
但丁曾说:“能够使我漂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马克斯·韦伯也说过:“一个能够老老实实地说出他根本没有彼岸的信念和希望的人,只能是一个彻头彻尾地不幸地被造物。”信念是一种精神导向,是一种精神昂扬的生存姿态,对个人、对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曾经看到过“走出沙漠”的故事:一群学者随一位老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民俗考察,不久迷路,走进了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和炎热消耗了每个人的体力。食物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为了节省水,老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几天后,老教授不行了。他把最后一个水壶给了一位信任的助教,并叮咛: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动它。大伙艰难地跋涉,用这个水壶支撑着。就在大家实在走不下去的时候,沙丘后面终于传来了流水声。这时,助教才把真相告诉大家:挂在胸前的水壶,灌满了沙子,教授瞒着,是怕大家绝望。无独有偶,不久前又看到一个与此类似的故事: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漠风暴使一位旅行者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更可怕的是,旅行者装水和干粮的背包也被风暴卷走了。他翻遍身上所有的口袋,找到了一个青青的苹果。他紧握着那个苹果,独自在沙漠中寻找出路。每当干渴、饥饿、疲乏袭来的时候,他都要看一看手中的苹果,抿一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又会增添新的力量。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第三天,旅行者终于走出了沙漠。那个他始终未咬过一口的青苹果,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他却像宝贝似的一直紧攥在手里。看了以上两个故事,我们在深深赞叹老教授带领的团队和旅行者之余,不由使人感慨的是,一个水壶、一个苹果,竟然能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信念的力量,是信念托举着他们的精神,支撑着他们的意志,使他们一步步从困境中走出沙漠。这些故事启示我们,守住信念才有所成。
接下来让我们再看看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关于“少年派”的故事。派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因为这样的生活环境,派从小就很了解动物的习性,对信仰或信念与人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在派17岁那一年,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必须也离开他的初恋情人。
在举家迁往加拿大时,货船中途沉没,派的家人全部遇难。派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于是,他开始了内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与他同时处在救生艇中的,除了那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外,还有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在救生艇上的最初3天,鬣狗活吃了斑马,咬死了猩猩,孟加拉虎又杀死了鬣狗。接着,17岁的少年派海上生存的故事便开始了。
那是一场奇幻的漂流。一人一虎在茫茫的太平洋上,一叶孤舟中,既互相对峙又彼此依存。面对一片汪洋,文明世界已经远去,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求生本能。派本能地生出了怕,怕突如其来的灾难和死亡,怕失去所拥有的一切,怕自己退化成为最原始的野兽,而怕到了最绝处,他竟然和这老虎做伴,适应它,拖着它挣扎求生。等到老虎终于头也不回地离去,他竟然不舍,痛哭流涕。他明白,是信念给了他爱和希望,使他能够与虎相处,用自己的爱和真诚感化了老虎,使老虎终于离他而去。在这里支撑派坚持下去的信念就是爱、适应、不放弃努力,最终使他绝处逢生。
我们知道,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基本素质是相似的,但即使是相同的成长环境,成人后为什么有人一生碌碌无为,有人事业有成?究其原因,有一点不可否认,大凡取得一定成绩的人,心中必定有一个向上的信念,这信念就像一面旗帜始终指引着他的行动,促使他不断攻坚克难,做出成绩,达到自己所向往的境界。
监狱民警所从事的是改造人的事业,是改造社会、改造人的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监狱民警要坚信这一事业的崇高性、神圣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正义性。要坚信罪犯是可以改造的,经过我们的工作,绝大多数罪犯是可以改造成对社会有益的守法公民的,有了这个信念,就可以为监狱民警的行为注入坚强的因子。由于罪犯的改造具有艰巨性的一面,加之传统和现实对监狱以及民警有不公正的或片面极端的看法,这些都会给监狱民警的职业态度与从业思想带来各种不利的影响,如何客观冷静地、理智周到地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一如既往地坚定从容地从事监管改造工作,这就全靠监狱民警的信念支撑和保障,信念引领着监狱民警披荆斩棘、驱走迷雾、穿越险滩,沿着自己确定的路线前行,不断迈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
监狱民警所从事的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属于信念的事业,因为真正的罪犯灵魂改造是精神再生和灵魂的再造。如果监狱改造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行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化的监控手段取代监狱民警。正因为人只能由人来改造,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监狱民警信念的确立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为信念确立的基石就是对于监狱事业必胜、罪犯必能变好、社会必能减少犯罪现象的祈望。凭着这个信念,就可以创造出奇迹。被浙江省监狱系统誉为“最美监狱人民警察”的董陈波,现任十里丰监狱九监区二分监区政治指导员,他既是医生,又是警察,10年来与艾滋病犯零距离接触。董陈波说,很多艾滋病犯在社会上被歧视,甚至被家人抛弃,他们普遍自暴自弃,对生命绝望,对社会有很深的仇恨情绪,甚至互相伤害。小说《刀锋上的救赎》里有段让董陈波记忆犹新的话,“没有什么能阻止人与人互相伤害”。但董陈波却不信,“我期待所有的伤害都能停止在这里”。就是凭借这个信念,他在艾滋病监区一干就是10年。他从接触管教一名对抗情绪最激烈的罪犯入手,帮助其治疗皮肤溃烂、头痛等疾病;从细节做起,脱下手套、口罩、走出隔离室,面对面,零距离开展谈话教育,通过他的一步步、一个个关爱行动,逐渐赢得了这名艾滋病犯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做他的转化工作非常顺利。董陈波所领导分监区罪犯改造面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2016年1月,在监内陪罪犯过除夕的他收到了一份意外惊喜。监内服刑人员联名给他写了一张新年祝福卡,让董陈波很是感动,这些点点滴滴的感动,更坚定了董陈波把罪犯改造好的信念,更用心地去教育挽救每一名走在生死线上的服刑人员。从董陈波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信念在罪犯改造工作中所迸发出的巨大正能量,激励监狱民警不断开拓罪犯改造事业的新境界。
监狱民警要坚定信念,重要的是要使自身时时保持开放的心态,使自己有强大的自信心。相传魔术师胡订尼有一手绝活儿,他能在短时间打开无论多么复杂的锁,从未失手。他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在60分钟之内,从任何锁中挣脱出来。有一个英国小镇的居民,决定向胡订尼挑战。他们特制了一个坚固的铁牢,配上一把看起来非常复杂的锁。胡订尼接受了这个挑战。30分钟过去了,45分钟,一个小时过去了,胡订尼头上开始冒汗。最后两个小时过去了,胡订尼始终听不到期待中的锁簧弹开的声音。当他筋疲力尽地将身体靠在门上坐下来,结果牢门却顺势而开。其实门没有上锁,而是胡订尼心中的门上了锁。这在心理学上称作闭锁心理。面对外界的挑战,胡订尼先把自己锁起来了,使自己变得没有自信,最终使自己败给了自己,这一点对于监狱民警同样是有警示意义的。它告诫我们,走出闭锁的心理,放开自己的思想是何等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我们有些监狱民警陷入困局不能自拔,倒不是困局本身,而是自己先没了自信,先乱了阵脚,因此,要求我们监狱民警心态要开放,要使自己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强大的自信心。
监狱民警要坚定信念,关键是要不忘初心。《华严经》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监狱民警,就是要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这个“事”即自己所从事、担当的监狱改造事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不无痛惜地看到,个别监狱民警出了问题,甚至由罪犯的改造者沦为“阶下囚”,细想起来,与忘了初心不无关系,忘了初心就会心有旁骛,就难免动摇信念,导致行为出现偏差。如果他们能够保持最初的信念,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用一如既往的坚持,用百炼成钢的坚定,用水滴石穿的执着,坚守内心的信念,坚守做人的底线,断不会走到毁掉自己、毁掉家庭的境地。因此,作为监狱民警要时时警诫自己,不忘初心,以坚定信念,方能做到一辈子奉献事业不动摇,圆满走好自己的一生。
总之,信念作为一种精神向导,对人对己都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行为推动作用。作为监狱民警首先要自信,犹如著名学者赫巴特所说:“做事必须打定主意,不要常常改变方向,一直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把你的心,完全放在你所希望的光明而伟大的事情上去。”监狱民警要取得事业的成功,自信必不可少,要树立罪犯的改造信心,监狱民警自身必须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与此同时,时刻注意对每一个罪犯赋予积极的期望,让他们不断感受到监狱民警对他们重新站起来的期望,及时发掘他们点点滴滴的长处并加以肯定,不断用关爱的阳光照亮他们的心房,以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改造自信心,这样将会更好地促使他们告别昨天,打造出全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