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建议
一 形势与现状
“十五”是实施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农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经过50年的建设,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农业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产品短缺时代已宣告结束,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出现结构性、地区性、季节性过剩。农业进入依靠科技进步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面临新的任务:一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二是加速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三是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五是高效利用有限资源,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六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环境,确保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八是加速农业工业化,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二)农业科技工作取得重要成就
1.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是农业增产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粮食单产和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作物良种、栽培综合配套技术、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中低产田治理技术的开发应用,使粮食总产在播种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从1949年的1132亿公斤提高到1999年的5000亿公斤,为粮食增产作出巨大贡献。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培育出40多种农作物5000多个新品种、新组合,使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得到5~6次更新,每次更新增产幅度为10%~30%。仅杂交水稻的应用,就增产1500亿公斤稻谷。
二是现代林业技术和生态治理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如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我国四大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北”防护林为北方的生态与气候的改善筑起了绿色长城。
三是畜禽良种和规模化养殖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我国主要畜产品总量居世界第一位,1999年肉类总产量达5949万吨,奶类807万吨,人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四是水产科技进步,推动了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水产品生产连续十多年保持了12%的年递增率,1999年我国水产品产量达到4122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近7.9倍,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菜篮子。
五是节水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了我国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水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九五”期间,研制出19种节水灌溉新设备,已在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应用,年产值8100万元,利税443万元。研究提出的5大类节水灌溉成套技术已在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个县推广应用。项目硬件成果和成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总计面积超过100万亩。
六是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缩短了差距。
——信息技术在科技管理、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批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农业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在“中国农业专家热线”网站上,可以调用农业宏观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并提供初步的分析决策模型,应用于我国农业重大问题分析;开发研制出适合我国南方稻区、黄淮麦区、新疆棉区、北方大豆产区的双季稻、小麦、春玉米、棉花、大豆高产专家管理决策系统,已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农作物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开发取得重要进展,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等经过现代生物技术制作的种子已成为种植业生产中种子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由于具有常规种子不具有的抗虫、抗病等优异种质性能,产业化前景极其广阔;禽流感诊断试剂盒、猪伪狂犬病乳胶凝集试验抗体检测试剂等兽医诊断生物制品较传统血清型诊断产品更高效,在生产中已大范围推广应用,成为兽医诊断用主要产品。
——工厂化农业项目对设施与环境控制工程、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产后处理工程进行系统开发,把温室园艺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应用现代生物、信息技术,研制并建成了“智能型”连栋塑料温室等5种类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适于我国不同生态类型的现代温室设施,建成12个工厂化育苗基地,建立了40多种蔬菜、西瓜、甜瓜和花卉育苗及温室栽培管理及产后加工保鲜技术体系,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附加值成倍增长,实现了农业由传统粗放型经营向现代集约高效型经营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初步建立具备一定基础的农业科技体系,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据1999年统计,全国农业(农林牧渔水)科研、开发机构1528个,科技人员和职工总数110.1万人,其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11.8万人,占10.7%。国家各级农技推广机构20多万个,推广服务人员约125万人。农业大专院校81所,农业中等专业学校579所。
3.初步具备了研究开发必需的装备和手段
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70多个,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为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创造了较好的科研环境和开发条件。
4.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科技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密切,科技人员的市场意识显著增强;科技机构面向市场的能力大大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科技人员危机感增强,服务一线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的科技企业。如中国农机院面向市场面向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已发展成为农机行业具有龙头地位的科技企业,2000年收入达2.43亿元,其中财政拨款仅占10%左右,90%收入为自我开发所创造;吉林农科院采取一院两制的改革模式,已走出以科研促开发、以开发养科研的路子;湖南农科院依靠科技优势建立高科技公司,已成为农业院所中的首家上市企业。
(三)农业与农业科技的现状与问题
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很落后
(1)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人口多,农民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美国农业人口只占3%,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一个农民生产130多人需要的农产品。劳动效率低是农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资源利用率低。化肥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率不到40%,单位水生产效率低,土地产出率不高。
(3)科技含量低。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0%左右,发达国家则高达70%~80%。
(4)市场竞争力低。农产品品质不高,有害物残留超标严重,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口困难。
(5)农业工业化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农用工业技术水平低、农业装备落后。
(6)整体效益低。农业两头在外,产前农用工业品、产后农业食品行业效益相对较高,但都进入不了农业本身。农业的效益只能在生产过程中获得,而这个过程承担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所以比较效益低。
(7)生产环境污染严重。除工业造成的农业环境污染外,农业生产过程本身造成的污染也很严重。如高密度养殖造成的养殖水体污染,畜禽场废水造成地下水污染,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造成的化学污染。
(8)农业生产过程监控不力,质量检测技术与装备落后。如养殖业乱用或滥用饲料添加剂,种植业病虫害防治使用违禁农药,不合格产品随意在市场上流通。
2.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很严重
(1)农业科技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计划经济体制下按行政区划建立的科研体系与管理体系,造成条块分割,机构设置重复分散,小而全、大而全的情况比较普遍。
(2)学科设置和研究结构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食品短缺时期设置的学科结构主要是为解决食品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主攻目标是高产、增产,不能满足增效、增收、优质、环保对技术的需求。
(3)技术创新能力弱。仿制性、修补性研究多,突破性、创新性成果少。
(4)成果转化环节薄弱。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缺乏中试基地,科研机构中间试验手段与支撑条件有限,成果转化率低,科研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5)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上研究条件与待遇水平不高,难以与外资企业和机构竞争,优秀人才和青年骨干流失问题仍然严重。
二 农业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是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200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做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实施工作,积极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着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按照《纲要》确定的农业科技发展方针、原则、目标与任务,全面部署和设计农业科技工作。
(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方针、原则、目标与任务进行战略性调整
1.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
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在保障总量平衡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2.农业科技工作的原则
——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既要提高学术水平,更要注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
——既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又要按照我国基本国情,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
——既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既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提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又要充分调动部门、地方、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力争用10~15年时间,初步解决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科技问题,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再用10~15年的时间,健全完善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使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4.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农产品增产特别是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5.农业科技工作实现战略性转变
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向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单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发展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并重发展资源和市场两种技术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
(二)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进行系统设计
高度重视农业科学基础研究。立足农业发展的长远需求,通过国家基础性重大项目计划、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多种途径,切实加强农业基础研究,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通过“863”计划、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途径,大力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新材料技术等农业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攻克影响农业全局的重大关键技术,推进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加快农业产业的技术升级。
狠抓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普及和大面积应用,切实解决农村经济主战场上的技术问题,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平台。
(三)体制改革、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协调联动
推进体制改革。根据《纲要》的精神,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结合农业科技自身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的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研究、开发、转化、推广紧密结合的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环境建设。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等方式,建立高水平的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基地;重视技术市场、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功能。
加速人才培养。通过各种科技计划的实施,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由高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工程师、高素质的科技企业家、高素质的农民和复合型的管理人才组成的农业科技队伍。
三 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
围绕《纲要》提出的十大科技行动,针对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国际竞争力4个目标,抓住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村城镇化技术3大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加快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强化农业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加快人才培养。
(一)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1.结构调整支撑技术
(1)良种工程技术。加强动植物良种育种技术与方法研究,提高我国育种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外种质资源,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农作物、畜禽、水产优质新品种;开发快速繁育技术,加快良种产业化、区域化、标准化。优化农业品种结构,为农业优质、高效提供品种基础。
培育林业新品种。加强生态林、用材林、经济林、竹藤、城市绿化林木与花卉新品种选育和快繁技术,促进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2)畜禽规模化养殖技术。加快畜禽规模化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开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高效低耗畜牧业养殖模式;研究开发规模化饲养疫病监测、诊断和控制技术,加速高效疫苗、新型兽药产业化开发,降低畜禽死亡率,为保障畜牧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广辟饲料来源,研究开发蛋白质饲料、农副产品饲料的生产及高效利用技术;加速研制开发安全、无污染、高效的饲料和添加剂及其高效生产技术与设备;合理开发我国草原和草山、草坡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大力发展草产业,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3)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加速发展水产规模化高效养殖技术,包括品种改良、安全饲料、健康养殖技术与生产设施设备、病虫害综合防治、养殖环境保护等技术研究;大力加强海洋捕捞与滩涂综合开发技术研究开发;建立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技术体系,全面加快水产业的科技进步。
(4)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技术。重点突出支撑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高效利用、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优势资源与特产资源深度加工等综合技术;支撑中部农产品主产区持续高效农业发展的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优质高效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支撑东部工厂化农业、创汇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技术。为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2.增收增效关键技术
(1)节水农业技术。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设备,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旱作农业技术、集雨技术、保水技术和保水新材料,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
(2)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粮油、果蔬、畜禽、奶类、水产等大宗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包装、运输技术与装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研究开发林、特产品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农民增收服务。
(3)农业机械化适用技术。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制开发农田作业机械、耕作收获机械、施药施肥机械、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畜牧业生产机械、牧草加工机械、设施园艺作业机械。强化农民规模经营手段,改变农业装备落后、工业化水平低的状况,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增效服务。
(4)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技术。研究开发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能技术,提高水资源、化肥、农药利用效率,提高单位水土资源产出率,加速农业从资源消耗型向技术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
3.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1)荒漠化防治技术。开发沙区生物品种选育、沙区资源开发、网格控沙、退化草地改良、脆弱生态系统快速恢复、荒漠化监测、评价、预警预报以及沙产业综合开发技术,重点在首都周边地区、农牧交错带、草原带、荒漠绿洲带,建立一批防沙治沙综合试验示范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2)生态农业技术。开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天然林保护、草原生态建设、水土保持、草地改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技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提高国际竞争力支撑技术
(1)农业信息化技术。围绕温家宝副总理提出的农业信息化要完成的“提供可靠的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素质”三个任务,重点抓好信息的标准化和技术平台建设,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更新技术开发,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研究开发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系统网络,为政府决策、市场开发、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农民素质提高提供有效的服务。
(2)农业生物工程技术。重点抓好生物技术育种、食品生物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生物安全性研究、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肥料、动物疫苗、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业生物制品研制与产业化开发,支持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与开发。
(3)现代农业技术。主要抓好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农用工业技术、农用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4)农产品高效无害化生产技术。开发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农作物、畜禽、水产高效无害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开发无公害的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为生产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提供技术支撑。
(5)农业生产标准与质量监测技术。开发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产品质量监测、检验技术与设备,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一线,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问题
1.通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与运行
集成组装单项科技成果,使现有农业科技成果成熟化、配套化、实用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进入生产领域。力争在“九五”基础上,新组建40个左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其建设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
2.通过成果转化基金支持
对各大科技计划形成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创新开发,推进国家“86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以市场机制和企业运作方式,形成实用科研成果的示范与辐射基地,使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创造条件建设50个左右农业科技园区。
(三)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基础研究主要通过争取国家各大基础研究方面的项目计划、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的支持,开展农业生物遗传机理、生长发育和调控机理、植物环境因子互作机理、生物固氮机理、农产品储藏生理生化机制、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重大灾害及演变规律等研究,强化农业应用技术发展的理论储备。
(四)加强基础性工作,保持农业科技工作的稳定性
加强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工作;建立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库;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业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建设。
(五)加快人才培养
1.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根据农业新阶段对农业科技的要求,通过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加速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2.稳定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推广队伍
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积极引导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形成宏大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3.造就一批科技型企业家
鼓励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参与国际竞争。
4.切实提高亿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专业培训、职业高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技术员队伍。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在广大农村营造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良好氛围,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
5.培养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队伍
农业科技革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管理者和组织者。管理是科学,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采取多种形式提高管理者和组织者的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四 “十五”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安排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是面向经济主战场的主导性计划,50年来我国从农产品短缺到农产品极大丰富的稳定发展,其支撑性技术都是我国科技工作者自主研究开发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技术都是科技攻关所取得的。今后一个时期,应该进一步强化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
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有关精神和《纲要》,农业科技重点将定位于依靠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以优化品种、改善品质、提高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
(一)项目安排
围绕《纲要》提出的十大科技目标,根据农业科技工作的布局与重点,农业领域安排了7个重大专项,12个重点项目。
7个重大专项: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
优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技术研究
主要农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畜禽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节水农业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2个重点项目:
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产业化示范
信息农业技术研究与共享网络建设
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区域持续高效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
农林重大病虫害和气候灾害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
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优质林木果树育种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特产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化技术研究
粮食储藏及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
竹藤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二)管理措施
1.在承担单位选择方式上,实行分类管理
对于围绕国家重点目标的攻关内容,如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等,将主要采取定向招标、择优选取承担单位的形式,以确保国家攻关目标的实现。对于围绕产业化示范的内容,将尽可能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以确保项目的公平与公正。
2.在组织形式上
在“九五”主持人负责制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推行课题负责制和首席专家制。
3.在项目管理上,继续坚持项目的中期检查、滚动管理制度
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管理,以确保项目的进度和完成质量。
4.在信息交流上,完善通气会制度和项目的年报制度
实现各项目组织单位之间、项目各课题之间大协作、大联合,信息与科技资源共享。
5.在运行机制上,加强部门、行业、地方的联合与协作
创造中央与地方、行政与市场合力推动农业科技攻关的机制。
五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建立农业科技工作协商制度
温家宝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建立由科技、农业、计划、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部门参与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对农业科技重大问题和重大活动进行协商。目前各地、各部门都在贯彻会议精神。建议由科技部制订工作方案,尽快启动这项工作。
2.建议攻关计划中增加农业专项数
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科技部领导的支持下,农业科技攻关经费有所增加,但面对农业新阶段的新要求,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很多也很紧迫,现有攻关经费严重不足。建议将动植物品种选育、工厂化农业、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农村城镇化技术等列入重大专项,加大支持强度。
3.建议国家“863”计划增加农业领域,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
目前农业领域许多紧迫的问题因经费不足无法立项进行研究,如我国草业水平十分落后,只相当于国外20世纪30年代水平,牧草、环境绿化用的草坪草品种基本依赖进口,畜禽品种90%引自国外,设施生产用的专用园艺品种基本依赖进口,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工厂化农业设施的控制系统基本从国外引进,农业生物制品的研制开发远落后于国外。而一个动物品种的育成往往需要上百年,农业设施环境控制系统在国外的研究已进行了几十年,加工设备的研制耗资巨大,以现有的经费在攻关计划中难以安排。
“十五”期间,“863”计划经费额度增加较大,许多内容都在走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的研究道路。设立农业领域,加强对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时机已经成熟,也十分必要。建议“863”计划设立农业领域,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重点研究农业育种技术;农业设施环境控制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包括食品生物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生物合成与生物降解技术、农业灾害生物防治技术,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饲料、动物疫苗、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控制缓释生物肥料等农业生物制品,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精准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
4.加强部内科技计划管理的集成
农业科技发展的有关工作在“973”、“863”、重点科技攻关等相关科技计划中都有安排,但计划之间沟通不够。应加强计划之间的衔接和管理上的集成。
(200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