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与性别平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剩女”与盛宴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男女平等价值观研究与相关理论探索”子课题“我国大众传媒与男女平等价值观的传播研究”的阶段成果。

——性别视角下的“剩女”传播现象与媒介传播策略研究

◎刘利群 张敬婕刘利群,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张敬婕,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摘要:文章以“剩女”这一媒介制造与传播的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话语情境”“文化编码”“意识形态”和“市场与权力”四个分析维度,解析“剩女”传播现象背后媒介所运用的“聚焦” “转换”“制造”和“营销”等传播策略。指出传媒对“剩女”议题的传播,与其说旨在解决女性的婚恋难题,不如说是从传统性别观念和媒介盈利的角度出发对特定的女性群体进行的性别规训。

关键词:剩女 性别视角 媒介传播策略


诚如《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作者凡·祖仑(L. Van Zoonen)所说,“媒介一直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心”。〔荷〕L. Van Zoonen: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曹晋、曹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4页。自从1978年盖伊·塔奇曼等(Gaye Tuchman, Arlene Kaplan, Daniels and James Benet)编著的《壁炉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Gaye Tuchman, Arlene Kaplan Daniels and James Benet. Hearth and Home: Images of Women in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一书出版开始,女性形象、女性传媒工作者、女性受众等性别相关议题便逐渐进入了媒介研究的既有体系,媒介作为社会建构的重要力量成为女性主义关注、批判、解构的重点与焦点。伴随着社会性别视角渗透到传播学传统“5W”模式的各个层面中,女性主义学术思想已成为补充、完善、挑战传统传播学的理论认知的重要学术资源之一。

当下,在媒介快速发展的时代,针对媒介与女性关系的研究,已呈现超越使用者与工具、呈现主体与被呈现的客体等传统、静态二元论范畴的新特征。与此相对应,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在关注媒介呈现、制造、调整、规训女性的形象以及性别议题的同时,将研究投射到媒介生产的性别编码以及媒介文本与社会性别的新话语等领域。

从全球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发展来看,差异化的女性主义学术观点进入了流派纷呈的传播学研究体系,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话语资源。同时,更重要的是来自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及观点,也与社会性别、女性主义以及传播学之间进行了富有挑战性的融合与对接,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元的分析维度与学术理解。本文拟从“话语情境分析”“文化编码分析”“意识形态分析”和“市场与权力分析”这四个分析维度出发,探讨媒体对“剩女”议题传播背后的策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