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框架与建设过程
既然要构建财务系统,就需要明白系统都包含哪些内容?企业在什么阶段、什么时间建立系统最合适?切入的机会是什么?这些都是实务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1.系统的框架与内容
很多人都认为系统就是指软件系统,这是错误的和片面的看法。系统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技术原理、解决方案及管理工具。
很多管理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其背后的“技术原理”是怎么一回事,准确定位问题;然后找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再为解决这个问题匹配或设计相应的“管理工具”。
关于系统的构建逻辑与操作方法,请参考本书第七章的案例。
2.构建财务系统的最佳时机
有人认为,在企业刚成立时,就应该建立管理系统。也有人认为,初创业时,企业的核心问题是生存与营销,建立管理系统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才需要考虑的事情。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个体户到小微公司,再到真正的公司化运营,甚至到集团化管控或IPO上市,不同规范或阶段的企业,需要匹配不同水平层次的管理系统。当然,民营企业最常见的问题是,“18岁的小伙还在穿3岁小孩的开裆裤”,企业做大了,管理体系没有随之升级调整,导致企业管理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般来说,当企业年度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时,应该立即着手建立企业的财务系统。如果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或8000万元时,仍没有系统梳理其财务管理系统,就必然面临诸多财务管理问题,甚至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企业也遇到了管理瓶颈。所以,年销售规模在3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企业,正处于建立财务管理系统的最佳时机。
当然,也有部分二次创业的老板选择在新成立公司时建立财务与管理系统,这绝对是非常正确的,可以避免企业走很多弯路,把问题提前解决,防患于未然。
3.构建财务系统的切入点
企业遇到的任何一次事件,第一次发生时可以通过协调解决,第二次发生时也可以通过协调解决,第三次再发生时,就必须要靠流程体系(即“系统”)来解决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事不过三”。
来自广西的一位年营业额40多亿元的民营企业家学员,在我的课上做分享发言时也提到:企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前两次可以由高管协调处理,第三次必须靠“系统”处理。
也就是说,如果同一问题连续出现两次,高管就必须为此问题建立相应的系统(方案与工具,包括流程、制度、表格等)。
图1-5 财务系统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