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代农业的含义
截至2017年,我国政府已经连续14年发布了关注“三农”的中央1号文件,凸显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和扶持力度。从2007年开始,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时期。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环境之下,传统农业也在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时也为现代农业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一 现代农业的内涵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它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受不同气候、文化和技术等环境的影响,人们逐步掌握了推进农业发展的技能和技巧,进而使其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学术界关于现代农业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阶段论观点,认为现代农业发展史上的时间性概念,现代农业是有时效性的,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农业的内涵也是在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只能从当下农业发展的一些特征来认识它。卢良恕认为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前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第二,功能论观点,认为现代农业不仅仅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时间性概念,而是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农业功能性的拓展上。吴浙等认为现代农业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实行集约化生产,产加销为一体,运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的一个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强调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发展方式以及多功能化的发展状态。第三,手段论观点,现代农业与原始农业以及传统农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的手段上有差异。原始农业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的一种生产方式。现代农业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为重要标志,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活动。蒋和平等认为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新型农业。他指出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创新、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外向型、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等理念。第四,范围论的观点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与传统的小农经济有明显区别的农业生产形态,传统农业是局限在生产环节,而现代农业的概念早已超出单纯田间生产或农户生产的范畴。毕朱等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彻底改变传统农业技术经验长期停滞不变的局面;二是突破传统农业生产领域仅局限于以传统种植业、畜牧业等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的狭小领域;三是突破传统农业生产过程完全依赖自然条件约束;四是突破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农业投入要素仅来源于农业内部的封闭状况;五是改变传统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第五,系统论观点,现代农业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为重要标志,从内涵到外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2007年中央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做出了科学的表述和概括: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现代农业可界定为: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先进的生产加工装备、科学的生产加工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手段来优化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与流通实现跨产业融合,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现代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农业与科技的结合,而是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以产业群为基础,以农业生产为手段,各产业间形成相对稳定、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现代农业体系的构成见图1-1。
图1-1 现代农业体系构成
在现代农业中,以农业投入为出发点直至完成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较传统的农业体系更加丰富和富有内涵。现代农业的生产仍然是传统农业的农、林、牧、渔业等生产领域,这是现代农业体系的核心环节,具体包括农作物生产、林业规划种植、牧业养殖和渔业养殖等。以农业生产为基点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产前环节为农业投入方面,不仅包含种子、种畜、饲料、肥料、药品等农用生产资料,还包含农用设备、机械、农用设施、农村金融以及其他支农服务业等各个方面。产后环节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储藏、加工转化、流通等方面。产中环节主要体现在技术、管理等领域的现代化;产后环节为现代农业赋予了“现代”的内涵,融入了更多现代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体现了产品设计的市场化、营销手段的多样化以及市场服务的便捷化。现代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融入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参与,政府既是权力机构也是服务部门,主要实现政策制定、市场监管、规范管理以及创新服务等;以农业合作社、农产加工及流通等企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是现代农业产业链的中转站;科研机构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进农业生产、流通技术推广,使现代科技理论得以实践;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中介机构,为现代农业与相关产业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我国农业已经处于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阶段,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力求在管理、技术、理念等领域实现突破创新,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当前的工业化、城镇化大背景下,社会化生产不仅要求集约化、市场化、结构化,还要求科技化和可持续发展。换而言之,也就是要求生产手段、劳动者、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实现现代化;不仅如此,还要求资源环境优良化以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化。所以,应该以科学化为核心,以商品化为特征,以集约化为方向,以产业化为目标来发展现代农业。
二 现代农业的特点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以现代工业装备和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型、生产要素投入集约型、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高生产率和高效益农业。现代农业具有技术先导、要素集约、功能多元、效益综合等显著特征,其主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增产增收上,而且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历史任务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产业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越,尤其是“工业4.0”以及“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和环境支持。这些高新技术与农业的有效融合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一条新型发展道路,能够有效地在物种间进行基因转移和重组,充分发挥各种物种的优势,改良原有品种的不足,使其更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使其与最新农业发展动态接轨,使相关科学信息实现无障碍传递,农业发展越来越超越传统时空和地域限制,与工业技术相结合,真正实现农药无公害、精细灌溉、自动培育和专业防疫,使农业更加节能环保,操作方法也更加先进。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结合,突破常规农业限制,实现了从生产、加工等一系列过程的现代化,使农业向高科技产业迈进。利用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工程技术,可以使农业生产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
(二)现代农业采用现代化战略导向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美国实行以规模经营为主、辅以多种形式农工联合体的现代经营模式,还是欧洲和日本等以小户经营为主、辅以各种与农业和市场相关经营组织的经营模式,基本要保证农业与市场相结合。而中国的发展与它们不同,走上第三种经营模式。中国实行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农户与国内外市场充分连接,利用公司经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密切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和经营形式,通过制定现代化的生产和经营战略,现代农业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与其他产业融合,增强发展活力,紧随时代脚步,顺应经济发展潮流。
(三)现代农业是多元化的新型产业
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现代农业与整个市场上不同的行业相结合,使其突破以往以生产初级农产品为主的限制,而与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能源和环保等多个领域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型农业,使得现代农业成为一种以多元性和综合性为特征的新型产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新的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展现与丰富,农业活动除了拥有一些基本功能如提供粮食之外,还拥有其他的功能如成为休闲景观供人们欣赏娱乐。
(四)现代农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传统农业的高速发展给土地、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推进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重中之重。生物能具有巨大的潜力,而农业正是提供生物能最重要的产业。因此,通过种植物改良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极大地调动生物体自身的技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另外,建立高效施肥和灌溉体系,从根本上减少农业污染,并建立农业病虫防治体系,使其减少对紧缺能源的依赖也是现代农业应该注意的问题。因此,响应社会需求,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利用科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农业高效发展,建立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建立绿色农业的关键。
三 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国外现代农业的几种典型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美国、日本和法国等,他们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第一,美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美国国土广阔,还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所以在农场制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农场制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高投入型的生产模式是美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在美国较为完备的社会服务系统下形成了以农场制为基础的农业组织形式,这不仅能够发挥美国的地理优势而且在获得最大经济利润的同时也为美国现代农业的形成奠定了较好的组织基础。美国农场主要有三种形式:家庭农场、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正是因为美国选择了一条别具一格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补贴”的发展道路,它才能完成农业生产一条龙的机械化操作,并在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环境特征下短期内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
第二,日本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由于日本的地形较为复杂,国土呈现南北狭长的形状,因此日本各地在自然条件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如气候、土壤和水文等。此外,日本的耕地面积较少且分布较为分散,因此节约资源是日本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并且要根据各地自然差异较大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农业。由此可见,资源节约型和技术密集型是日本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两种主要模式。日本通过“一村一品”的农业生产模式基本实现了农业专一化和产品多样化,与此同时,日本还做到将区域特色资源和市场进行联合从而使日本的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并缩小了城乡差距,寻找到一条具有日本特色的资源节约型之路。日本属于岛屿国家,农业发展受土地资源限制较为严重,但日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克服了资源匮乏带来的障碍,并成功进入农业科技大国行列。日本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较为丰富,如MIDORI(美多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形成环境保护和农业共同协调发展的局面。
第三,法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机械技术是法国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法国以先进技术为基础来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辅以集约化、专业化和一体化生产为特点的集约化生产方式。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更加集中地整治农地,通过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使高科技不断融入农业生产过程中。法国政府促使农业生产达成专业化和一体化模式,进而形成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法国农业生产专业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地区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工业专业化。
(二)按照资源禀赋划分
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受区域资源禀赋的影响和制约,纵观世界农业现代化较为发达的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节约劳动型、节约土地型及中间类型三种。节约劳动型模式一般为地广人稀的国家,主要以机械化代替人工劳作,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节约土地型模式一般为人多地少的国家,利用生物、化学技术来弥补土地的不足,如日本、韩国、荷兰等。中间类型模式一般为人地比例中等的国家,尽量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同时也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法国、英国、德国等。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我国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色。
第一,技术密集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密集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是我国东部地区的特有模式。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快、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农业产业化水平高、优势农产品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方向是“土地节约型”发展模式,也就是以提髙土地生产率为主,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发展高效农业和高档精深加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东部地区充分发挥区位条件优势,紧密联系大城市消费市场,在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在本地转移就业的情况下,引导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生产经营,建设专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引进适合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在市场需求和企业行为的引导下,在资本、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替代作用下,转变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畜乳和果蔬等适宜大城市周边农区生产的高附加值农产品比重,提髙农户生产经营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提高标准化、设施化水平,逐步实现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延长农业价值链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第二,特色农业。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发展特色农业。占据我国国土面积一半以上的西部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地势较为平坦,耕地资源丰富,降雨稀少,光照充足。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资源的独特性。然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化程度低。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方向是发挥地域种植资源的独特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西部地区经济能力较弱,农民的投入和发展能力更弱,因此要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和促进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以农村金融改革为突破口,形成农业产业投融资专业平台,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农业技术人员及时解决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大保险支持保障,根据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开发政策性保险险种。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投入带动作用,以优惠的政策引入外部力量,使现代农业发展力量与本地特色农业资源相结合,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力。
第三,产业化农业。我国中部地区农业资源相对丰富,适合发展产业化农业。中部地区农业开发条件也比较优越,多年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区域。推进中部地区的现代农业建设,应立足于优良的农业传统,利用好丰富的优势农产品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政府部门出台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多项优惠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各类新型主体借助政府政策优惠,积极投资农业生产经营,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以投资流转农村土地,促进大规模、高起点、高标准的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短期内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产出效益。
第四,机械化农业。以机械化农业为主的我国东北地区具有人少地多的明显特征,农业生产资源和生产条件十分优越,农业生产基础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寒地黑土和绿色食品品牌已获得国内市场的广泛认可。东北地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应发挥资源优势,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规模化、机械化农业,提高集约生产水平,发展龙头企业、规模化家庭农场,加强产业基地建设,使规模化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人少地多的优越条件基础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同时推进大合作,使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配以大型农机具和高新科技,规模经营的效益得到全面挖掘。在农产品产后加工领域,大力引入、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农民的工资收入也不断提高。大规模生产、合作、加工紧密联结,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同步提高,是人均耕地面积较多的地方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三)按照发展主体划分
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导向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比较明显的特征之一,也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按照发展主体划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可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农牧结合型、城乡统筹型等四种。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是以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的主体,以“自愿、有偿、规范、有序”为原则,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之上,将一个产业或产品实现一体化经营,即生产资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为了把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与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相结合,需要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进行租赁,由此便可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这种格局的特点是产业化、商品化和规模化。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模式主要是由龙头企业设立生产基地,通过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以及进行产业化开发,使得企业与农户和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模式。
第二,农户公司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是这样一个运行模式:它的主体农户公司是农户家庭经营,基础是独户联户、共同经营,目标是提高农民收入,手段是多种经营,并且依法进行注册登记,是有着固定经营场所的经济主体。农户公司可以联合分散经营的农户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鼓励并吸收农业劳动力就业,带领农民从事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如手工制作、特色加工、产业开发、产品经营、中介服务、市场销售等,这种模式有着很多积极的影响,它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推动了农业发展,还促进农民致富和产业发展。
第三,农牧结合型。农牧结合型的模式把畜牧产业当作其主导产业,这个模式主要应用在以农牧经济为主的地区,它在发展种植业和饲料产业的同时也注重其他产业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将养殖基地规模化、使农牧户、基地和企业对接起来、建立各种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强市场建设、改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农牧业生产标准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形成高效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格局,而且还实现了农牧业跨越式发展。这种模式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具有“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特点,并且不断将农牧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这种模式的目标是在提高农牧业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增加农牧民收入,做到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统一起来。
第四,城乡统筹型。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带领下,城乡统筹模式依靠高效农业和优势产业集群,通过融入工商业资本和发展高效农业来吸引农业劳动力就业,从而对农村各个相关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和市民是一个既相互区别又联系密切的整体,通过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实现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发展高效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而在实现农业增效的目标的同时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 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一)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现代农业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农业经营方式优化。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本特征是规模农业。因此,规模经营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不仅要发展土地等要素集中型的规模经营,还要发展联合与合作服务型的规模经营。此外,现代农业也在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不断鼓励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以及不断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存在着很大不同,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通过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因为高端消费群体在绿色、生态、安全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能帮助农业科技、产品品牌创建、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诸环节成功转型升级。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现代农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二是以培养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三是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从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业科技不断创新,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
(二)提高农业综合发展能力
农业综合发展能力是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形成的,如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农业资本、农业劳动力、农业科技、农业经营管理等,它具有稳定性和整体性。此外,农业的综合发展能力也会受到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技术以及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影响。通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手段提高农业综合发展能力,既可以更加准确、高效地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还可通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发展现代农业有很多积极的影响,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科技和管理水平,还有利于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以及提高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进而达到提高农业综合发展能力的目标。
(三)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在市场化环境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弱。我国的低端农产品很多,集中表现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这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开拓域外市场、抵抗冲击的能力减弱。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在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基础上,通过加大高端的农业科技要素投入以及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来达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及市场化经营,进而使整个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进行良性互动,达到提高农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