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开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0章 中国海洋节庆文化及其产业开发(3)

农历四月二十日是渔民节。渔民节起源于二十四节气的“谷雨”,曾名为“谷雨节”。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有“雨生百谷”之说。在内陆地区,这是一个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而谷雨对渔业生产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渔谚曰:“谷雨百鱼上岸。”因此,谷雨一过,休整了一冬的渔民们也就整装待发,即将出海捕鱼。渔民们在出发之前,为了祈求航行的平安和渔业的丰收,要进行盛大的祭神仪式,向众神献祭。清代道光年间,谷雨节易名为渔民节。因为在这个节日里,为了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渔民们也允许自己狂欢一番。渔民节这天沿海渔民按传统隆重举行“祭海”活动,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鱼虾丰收,向海神娘娘进酒,然后饮酒庆丰收。此外还有许多渔民们擅长的娱乐活动,如有划船、摇橹、拉船比赛,尽显渔村风采。到了夜里,渔民们还在海船上挂出一盏盏花灯,形成海上灯会。[8]

2.海洋风筝节

沿海地区的风筝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阳节这一天。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插茱萸、赏菊花的习俗。在我国南方地区,自古就有重阳节放风筝的习俗。这是因为每年从中秋到重阳节期间,南方地区天气晴朗,秋风劲且顺,是风筝上天的最佳时节,放风筝便自然成了民间的活动。而南方沿海地区,尤其是在那些背山面海,旷野辽阔之地,更是放风筝的绝佳场所。比如广东阳江地区在九月初九放风筝的习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宋代,阳江当地一位名叫王亘的州官在北山一块大石头上凿了一个“流杯池”,每到重阳佳节,就邀请各界名流汇聚于此,一面行“曲水流觞”,一面赏风筝。阳江百姓也在山间支起帐篷观看。《阳江县志》载:“重九日,结伴携酒选胜登高,士人赋诗,儿童放纸鸢较高下。”阳江当地的放风筝习俗到了清代发展到高潮,清人林葆莹曾有诗云:“浮屠七级北山坳,纸鹞参差万影交。”阳江放风筝的习俗逐渐发展为风筝节。当地居民在中秋节前几天便在山上找好位置,安营扎寨。到重阳当天,北山上下人山人海,还有不少卖生果、海鲜、熟食的小贩,热闹得像集市一般。民众一边看风筝,一边在饮酒猜拳或饮茶打牌,直到天黑尽兴而归。

阳江风筝品种繁多,构思精巧,格调古雅,与潍坊风筝南北并称。阳江传统风筝中最有名的是“生气风筝”,放起来随风飘舞,栩栩如生,造型有蜈蚣、灵芝、崖鹰等;还有一种是“排蓬风筝”,能鼓风而上,在高空定位,任人观赏,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都是常见造型;另外一种是“风蛾风筝”,能在空中自动点燃炮仗,如同火箭一般。

风筝节放的风筝有龙类、板子类、软翅类、硬翅类、商标类、串类、软体类、立体类,鸟、鱼、虫、瓜果、物象、人体等形状,式样千姿百态,工艺精湛,制作精巧。

3.渔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闹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节俗,在我国沿海地区,流行着从元宵节闹花灯习俗派生出来的专属沿海渔民的渔灯节。渔灯最初的意思就是渔船上的灯火。由于常常有渔船因为在海上遇到大风浪而无法返回家乡,元宵节期间,渔民们便将花灯挂满渔船,或相互赠送,寓意着照亮回家的航程。渔灯节在沿海各地的时间稍有不同,比如在蓬莱沿海地区,就有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过渔灯节的。节日这一天,渔船纷纷挂起彩旗。而到了晚上,住宅各处都燃起了灯。渔民还到祖坟送灯。无论是宅里的灯还是祖坟上的灯,都称作“家灯”。渔民还要敲锣打鼓,上船送灯,这些灯就被称为“船灯”。船灯往往处处放置,前灶舱、太平舱、后铺舱、船头、船尾,各处都明亮起来。船主还须手提灯笼,绕船数周,以求光照全船。供奉有海神娘娘庙的渔村,渔民还要到庙里祭祀焚香,烧纸送灯,以祈求来年平安发财。有些地方的渔灯节,还要在海神娘娘等神庙前搭台唱戏,进行扭秧歌、舞龙等娱乐活动。在旅顺沿海地区,渔灯节的时间是在每年正月十三日。正月十三夜间,渔民男女聚在海滩,将精心扎好的彩船灯点上蜡烛放入海中。渔灯随海浪漂向大海深处,漂得远而蜡烛不灭者就预示着吉祥。放渔灯结束后,海岸上燃起鞭炮,敲起锣鼓,奏起唢呐,扭起秧歌,开始进行各种娱乐活动。[9]

4.海上泼水节

海上泼水节是泉州蚶江地区的节俗。它的来历与传统端午节有关。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录,农历五月为“恶月”,民间有“人沐浴”、“屋熏药”习俗,以避“秽气”。《大戴礼》也记录了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的习俗。这一习俗在清代的泉州地区已经很盛行。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曰:“端阳……沐兰汤。”此外,泉州所在的闽南地区在端午节这天还有“汲午时水”习俗。端午节的“午时水”被视为“圣水”。当地民众认为以午时水泼身洗浴,除秽保健康。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闽南地区的成年男子有赴江河湖海洗浴嬉水的习俗。台湾鹿港至今也保留着“汲午时水”,祈求平安健康的习俗。端午这天,蚶江渔民要休渔。一方面是为了过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船体补涂颜料,清洗船身,并重新在船身上描绘图案。这一天渔船都云集蚶江港口,船工们驾舢板,用木桶、戽斗等冲洗船只,并相互泼水嬉戏。在人沐浴、船洗身的端午习俗中逐渐发展出驾船竞渡,追逐泼水的海上泼水节俗。端午节当天下午一点钟开始涨潮的时候,渔民们就会驾着舢板船,手拿着戽斗、长勺、桶等洗船工具,从四面八方驶向蚶江古渡口竞渡穿梭,相互追逐倾泼,让海水洗掉晦气,带来吉祥。[10]

三、当代海洋节庆文化与产业开发

海洋节庆产业是依托于海洋节庆活动发展形成的节庆文化产业。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海洋节庆产业逐渐成为涵盖民俗展示、文艺演出、体育竞技、商贸洽谈、经济文化论坛等各种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产业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海洋节日进行了产业开发,被赋予了现代气息。比如山东荣成渔民过渔民节,已经不仅仅限于祭祀风俗,而是开展了多样的文化和经济贸易活动,既振奋了精神,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为了顺应这一文化潮流,也于1991年开始举办荣成国际渔民节。荣成国际渔民节从最早的每年一次改为后来的每三年举办一次,以增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促进开放、共同繁荣为宗旨。在节日期间,荣成举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海上运动项目、大型民俗观光旅游活动、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以及海洋渔业博览会等。每年渔民节都有近万名中外来宾和10多万名当地群众参加。[11]

从海洋节庆产业所依托的核心资源的属性方面,可以将当代海洋节庆产业开发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以海洋信仰为基础的海洋节庆产业开发

这一类的海洋节庆往往以海神信仰为中心,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是一种最常见的海洋节庆活动,体现了最传统的海洋文化形态,并且在文化传承性上具有连续性。不少信仰类的海洋节庆已经具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在当地往往具有很大的影响。福建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青岛即墨田横镇周戈庄的祭海节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1.福建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

妈祖是起源于湄洲岛而在中国沿海各地乃至海外广受崇敬的著名海神。因妈祖崇拜而生的节庆活动历史悠久。早在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已经有由官方举办的祭祀活动,属国家祀典。宋以后的历朝都保留了官方祭祀妈祖的仪式典礼。元代皇帝曾三次派代表到湄洲致祭。明永乐年间,在南京天妃宫举行御祭,由太常寺卿主持。康熙帝也曾屡次派朝臣诣湄洲致祭。雍正皇帝则复诏天下向妈祖行三跪九叩之礼。民间自发的庆祝活动和纪念活动更不可胜数。台湾大甲镇澜宫每年举办的“妈祖进香绕境活动”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宗教活动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妈祖庆祝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其中蕴含着的原始崇拜、礼仪祭祀、宗教活动、神话传奇故事、历史人物纪念等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1987年举办的“妈祖千年祭”开启了闽台民间交流的先河,基于扩大两岸交流的目的,妈祖文化节庆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1992年10月4日妈祖羽化升天1005周年纪念日,莆田市举行了“妈祖”特种邮票首发式。1993年4月14日,湄洲妈祖祖庙举行妈祖诞辰1033周年纪念日。此后,每年的妈祖诞辰日和升天日,湄洲岛都会举行相关纪念活动。妈祖文化旅游节就是在妈祖纪念活动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产生的。第一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于1994年5月7日开幕,由莆田市人民政府创办。该活动从1994年开始每三年举办一届,2000年起改为每两年举办一届。从2007年起,妈祖文化旅游节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中国侨联、全国台联、中国旅游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等担任指导和协办单位。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妈祖文化旅游节每年都能吸引大批海内外的妈祖信众和游客。

2.青岛田横祭海节

田横祭海节举办地是在田横镇下属的一个较大渔村——周戈庄。周戈庄生活着上千户渔家,是青岛市政府命名的唯一的“民俗旅游村”。周戈庄东临大海,海的中间有一个岛,名曰“田横岛”。田横是中国秦末的一位名将,后人于此立碑塑像纪念,岛因此被命名为田横岛,镇因岛名,也曰“田横镇”。周戈庄及至田横镇的许多渔村,渔民们在每年谷雨前后出海之前的祭海并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都在修船、添置渔具等渔业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就绪后,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把渔网拖上船,然后开始祭海。这种祭海仪式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但直到约100多年前,才形成了以家族或船组为单位的规模祭海。旧时的祭海叫做“上网”,祭海的第二天就是正式出海的日子。到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渔乡经济日益繁荣,“上网”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名声也越来越响。1987年,周戈庄村村委牵头组织了一次“渔业上网誓师大会”的仪式。当时,村里请了剧团以及外来宾客,渔民也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形成了一次以村为规模的较大型的祭海仪式。1996年,周戈庄村村委会为祭海活动组织的便利,与渔民协商,将每年的3月18日定为祭海日,并逐步形成了周戈庄村的一个独特节日——“上网节”,后扩大为整个田横的祭海节。

田横祭海节在周戈庄祭海广场举行,祭海节的重点是祭海仪式。祭海仪式开始时,渔民们以船为单位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开始摆供。供品包括面塑的圣虫、寿桃、鱼、各类糖果、点心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猪、鸡、鱼三牲,猪要黑毛公猪,鸡要大红公鸡。供品摆好后,渔民们还要准备好黄表纸、香炉以及鞭炮等。当主祭人宣布祭海仪式正式开始后,一时间鞭炮齐鸣,船老大们开始焚烧香纸,并把写好的“太平文疏”点燃,磕头朝拜。当地渔民相信谁家的鞭炮声大,谁家就会兴旺发财,因此在祭海仪式中,船老大们都会准备千万响的大鞭炮,上千挂鞭炮同时燃放的场面十分壮观。鞭炮声响起的同时,船老大们开始向人群中抛撒糖果,意味“散福”,当地有“谁捡的糖果多,当年即交大运”的说法。[12]

祭海仪式结束后,就是娱神活动了,娱神并娱人。大约从清代开始,田横当地传统的娱神活动是京戏。渔民祭海时都会请京戏戏班,连唱三天。当代的娱神仪式还包括锣鼓表演等各种娱乐表演。传统的祭海仪式结束后,渔民们都在船上聚餐,并欢迎亲朋好友来船上一同参加,他们认为来的人越多表明接到的祝福越多。当代渔民多在家里设宴款待前来参加仪式的亲朋好友,而祭品就成为聚餐的主要食材来源。在渔民传统饮食的基础上,当代田横祭海节活动期间发展出上百种当地风味小吃。不少渔家自办渔家乐,欢迎游客在自家火炕上居住,每晚花销不足百元。田横祭海在当地世代相传,具有很深远的影响,每年吸引青岛民众及中外游客几十万人次,宣传了地域形象,扩大了地域影响。

(二)以传统海洋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基础的海洋节庆产业开发

三月三走沙滩节就是一个典型的在海滩劳动基础上形成的海洋节庆。当代走沙滩节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内容有本地戏曲、娱乐项目,体育、渔业竞技项目,甚至还包括一部分域外的歌舞和杂技节目,具有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其中的东海龙、渔家灯、跑马灯、舞龙灯、抬阁巡游等文艺表演最富有海洋文化特色。

台湾渔民节是名副其实的渔民的节日,其来源与海神崇拜并无关系,当然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地带有了民间崇拜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