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思维名题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角度变异法

角度变异法属于转换思维的一种,其内涵是在面对一个找不到解决办法的难题的时候,抛弃原先的思路,从另一个角度寻找新思路的思维方法。为形象化地理解这种思维方法,我们来看下面一个故事:

有个小男孩在一次生日时收到一样礼物——一面小鼓。这个小男孩对于这个礼物很是喜欢,每天不停地敲打着这个小鼓,吵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一段时间后,忍无可忍的大人们都非常气愤地对他说:“不要再敲了,我们被吵得受不了了!”然而小男孩不仅不听,反而越来越有干劲儿,每天敲鼓的声音更大了。一天,邻居中的一个叔叔找到小男孩,轻声对他说:“你这么喜欢这个鼓,难道不想看看鼓里面到底有什么吗?何不打开来看看?”从此,邻居们再也听不到吵闹的鼓声了。

在这个故事里,小孩对于周围的呵斥已经听不进去了,如果你还是一味地呵斥他,只能更激起他的逆反心理。而邻居中的这个叔叔则换了一个角度,从小孩子的好奇心的角度“引诱”小孩,结果一下子便将问题解决了。这里,这个邻居叔叔所使用的便是一种角度变异法。实际上,许多难题在看似已经走入死胡同,无法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适时地转换一下角度,可能很轻松地便将问题解决了。这正是角度变异法的妙用。

另外,角度变异法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对于我们的心态也能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我们来看下面的故事:

当年爱迪生发明电灯时,为了寻找能够长时间耐热的材料来作为灯丝,他花了两年的时间,试验了1200多种材料,最后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这时,有人前来讽刺他:“爱迪生,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我要是你我才不做这种无用的傻事呢!”爱迪生笑了一下回答道:“没关系,我至少已经知道有1200种材料不适合用来做灯丝了!”

当然,爱迪生试验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其实,爱迪生在故事中的回答也可以说是一种角度变异法。如果以通常的眼光来看,爱迪生失败了1200次,这的确是令人沮丧的事情,如果缺乏一种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爱迪生也许就真的放弃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往往能够得出不同的结论。而这,显然也是一种角度变异法。

总之,角度变异法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另一类则是告诉我们,在遇到一个难题的时候,如果沿着一个思路苦苦追索得不到答案,那么不妨转换一下思路,从其他角度试探一下。而这其中的关键,便是要尽可能地拉开思维,将事物的种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

22.换位思维法

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位妻子正在厨房炒菜。这时,丈夫站在她旁边一直不停地唠叨:“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油放太多了!”妻子忍无可忍,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没想到丈夫这时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在这个笑话里,丈夫故意装作一副唠叨的样子,以让妻子切身体会到她唠叨时自己的感受。这个笑话没有说后面的事情,这个妻子会不会在以后丈夫开车时不再那么唠叨,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妻子已经真切地体会到了自己对开车的丈夫指手画脚时丈夫的不耐烦。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效果,便在于这个聪明而幽默的丈夫采用了一种换位思维。换位思维便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更准确地预测出别人的感受以及反应。相反,现实生活中之所以会产生许多误会和不理解,则正是因为人们缺乏一种换位思维,看下面的笑话: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不耐烦听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还不是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在这个笑话里,猪说的话显然是对的,而绵羊和奶牛的话显然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绵羊和奶牛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话,而没有切身站在猪的立场说话。虽然这只是个动物笑话,不过,放在人类社会中,道理是一样的。一味地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往往会遭致别人的反感。

通过上面的两则笑话我们便可以知道,换位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并运用,那么我们便能够更好地与人相处,在涉及与人打交道的事情的时候,必定会做得更为顺利一些。比如说当我们与上司或下属发生观点上的冲突时,如果每个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那么最终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喻。而如果这时我们利用换位思维法,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他为何要这么想,如此,彼此更容易达成共识。而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考虑,把握他们的心理,明白他们的需求,那么我们开发出的产品必定能够受到更多的欢迎,取得更大的商业成功。尤其是在双方博弈性质的事情中,换位思维则更显得重要了,比如在军事战争中,一个指挥者如果缺乏换位思维,那是不可想象的。

总之,换位思维法的道理一点也不深奥,任何人都可以很轻易地掌握。不过,因为每个人在做事时都习惯性地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事到临头往往顾不得别人的感受了,因此换位思维法的关键便在于遇事时能够打破惯性思维,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

23.形象换元法

形象换元法是一种借助于事物的形体、色彩等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推导出未知形象相关结论的的思维方式,按照大类来划分的话,此种思维方式属于迂回思维。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故事来理解这种思维方法。

在古埃及,高高耸立的金字塔直入云端,蔚为壮观。但是它究竟有多高呢?人们都想知道,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准确地测量出来。这天,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来到金字塔下,他深为金字塔的非凡气势所折服。当他听说自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后竟无人能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大为惊讶,便答应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这个千古难题。

一天上午,阳光明媚,人们都纷纷聚集在金字塔下,他们是听说了泰勒斯要测量金字塔的高度而特地前来观看的。只见泰勒斯和他的助手没带别的东西,只是带了一把尺子来到金字塔下,人们都很奇怪他究竟要如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只见泰勒斯只是站在金字塔的阴影附近,太阳斜照着他,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后来,随着太阳的升高,泰勒斯的影子越来越短,而助手则过一会儿测量一次泰勒斯的影子长度。等到泰勒斯的影子和身高等长时,泰勒斯立即在金字塔的影子顶端做了个记号,并用尺子量出了影长。然后,泰勒斯当众宣布,这个影长就是金字塔的高度。当即,人们都十分兴奋,并十分佩服这位哲学家的智慧。

其实,泰勒斯当时所运用的这种方法便是一种形象换元法。当泰勒斯的影子和他的身高相等时,大体上,泰勒斯周围的其他物体的影长也与物体的高度等长。因此可以通过测量金字塔此刻的影长来得到其高度。可以看出,泰勒斯测量的关键便是找到了他和金字塔之间共同的一个属性,即在某一刻他们的高度和自己的影长都会相等。由此也可以进一步知道,形象换元法的关键便在于找到未知对象与已知对象之间能够相互比照的属性。如果我们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的话,就能借此解决许多犯难的问题。

24.颠倒思维法

所谓颠倒思维法,即打破思考对象原本的上下、前后、内外等空间顺序,或者将思考对象的整体、部分或有关性能等颠倒过来,以寻求新的思路的思维方式。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古时候,日本人为建造大阪城,需要许多巨石,当时他们主要是从濑户内海的岛上采集这些巨石。但在开始运输这些巨石时,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因为这些巨石太重,而当时的船只排水量有限,浮力不够,因此巨石一装上船,便会将船只压沉。人们试了许多次都无法成功。就在大家无计可施之际,一个聪明的工匠站出来说道:“既然石头装在船上不行,那么何不试试将石头装在船下?”大家乍一听,觉得他只是在开玩笑,不过仔细一想,觉得这或许真是个办法。于是,大家真的将石头用绳子捆在船底。结果,因为石头在水里受到的浮力抵消了它的一部分重力,排水量很小的船只果然能够浮在水面上拖着石头走,就这样,人们果然顺利将石头运到了目的地。

这可算作颠倒思维法中的上下颠倒。再看下面这则故事: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先是无意识地在实验课上发现了“电生磁”现象,之后又经过研究证明了电流的磁效应现象。后来,人们称其为“电磁学第一定律”。这一发现在当年传到欧洲后,引起了极大反响,许多科学家纷纷投入到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中,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法拉第在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他认为: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又能不能生电呢?正是在这一想法的推动下,法拉第花费了10年的时间进行研究,最终在1831年8月29日发现了“磁生电”,并进一步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电磁感应原理。

这里,可算作是颠倒思维法中的因果颠倒。

通过上面的两则故事,我们也对颠倒思维法有了更形象的认识。可以看出,恰当地运用颠倒思维法,往往能够使我们在常规思路下无法解决的难题柳暗花明又一村,此外,它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从而产生新的点子和新的发明。

笼统地看,颠倒思维法和逆向思维有些相似,但颠倒思维法总体上要比逆向思维更宽泛一些,只要是涉及正反对立的范畴,颠倒思维都有发挥的空间。一般来说,常见的颠倒思维有:上下颠倒、左右颠例、前后颠倒、大小颠倒、快慢颠倒、动静颠倒、有无颠倒、正负颠倒、因果颠倒、内外颠倒、长短颠倒、好坏颠倒、主次颠倒、顺逆颠倒等。

最后,对于颠倒思维法,我们要明白两点。其一,颠倒思维法的关键乃是能够打破惯性思维,因此要想具备这种思维,需要长期锻炼以养成习惯;其二,要明白,颠倒思维法不是每一次都会取得成功,这种思维法是一种试探性的思维,在通过常规思维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妨运用这种思维试一试。或者是面对惯常的事物,不妨偶尔运用颠倒思维考虑一下,以期有新的发现。

25.逆反思维法

逆反思维法,和前面所说的颠倒思维法有些类似,不过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强调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如果从正面找不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则反其道而行之,看能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许多时候,这种方法往往能够使陷入难题的人豁然开朗。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建筑师负责一个城市小区的设计工作,在小区整体上完工后,建筑师需要完成最后的工作——在小区里的大道之外增设一些小径,以方便人们行走。建筑师对此很犯难,因为他拿捏不准小径究竟该如何设计才能最大可能地方便大家。最后,一个园丁给他提出了一个好建议,让他在小区里种植大片的草坪,任大家自由在上面行走,再按照人们踩出来的小径进行设计。建筑师接受了园丁的建议。结果,一个月后,人们在草坪上清晰地踩出了一些纵横交错的小径。建筑师就在这些小径上设计。

在这个故事里,这个园丁所使用的便是一种典型的逆反思维法——既然无法预测小径如何设计会令人们满意,那么何不干脆让人们先踩出小径来,然后按照人们踩出来的小径来设计道路。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在英国伦敦的某街道上,有3个裁缝店。3家裁缝店因为要招揽的顾客对象相同,都是这条街附近的居民,所以3家裁缝店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压倒竞争对手,三家裁缝店的老板经常采用手段提醒顾客自己比另外的两个裁缝高明。这天,其中的一个裁缝为了吸引顾客,在店门口挂了一个招牌,上写:伦敦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裁缝一看不高兴了,在第二天也写了一个招牌挂在店门口,上写:全英国最好的裁缝。这下,第三个裁缝犯难了,照这个思路想下去,他似乎应该挂出一个写着“全欧洲最好的裁缝”的招牌。可是,如果说“伦敦最好的裁缝”和“全英国最好的裁缝”的说法有些吹牛的话,毕竟也说得过去,而“全欧洲最好的裁缝”的说法就未免显得轻佻了,根本就没有人会相信。况且,即便他真写一个这样的招牌,另两个裁缝可能会再挂出“全世界最好的裁缝”,乃至“全宇宙最好的裁缝”。这样一来,3个人最终都只会沦为笑柄。思来想去,第三个裁缝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主意,在自己的店门口挂出了一个“本条街最好的裁缝”。结果,大家看到第三个裁缝的招牌后,不禁会心一笑,觉得这个裁缝聪明而又朴实,因此纷纷都愿意找他做活。结果,3个裁缝中,第三个裁缝的生意最好。

在这个故事中,前两个裁缝为了显示自己的手艺高超,纷纷尽量往“大”处想,殊不知这样反倒使人们觉得他们在吹牛皮,对他们产生不好的印象。而第三个裁缝则反其道而行之,从“小”处着眼,不仅轻巧地告诉了人们他的手艺在另外两个裁缝之上,而且还显出一份十分客观低调的样子,这样便更容易取得人们的好感和信任。这里,第三个裁缝所用的便是一种逆反思维法。

通过上面的两则故事,我们也形象地了解了逆反思维法便是这样一种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惯性思路上,突然掉转思路,反过来想问题的思维方式。许多时候,我们利用这种思维法往往能够得到一种创造性的结果。例如在现代产品开发设计中,通常开发新产品都是先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人们的需要状况,然后攻关设计,再实物实验,然后批量生产,推向市场。但是,按照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或多或少有些赌博性质,赌对了,产品大受欢迎,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赌错了,则产品滞销,企业回报平平,甚至要赔本。鉴于此,意大利的某服装企业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不是生产出产品后再接受人们的检验,而是先在市场上搜集各种受到人们欢迎的服装,然后再快速按照这些服装的款式进行批量加工生产。这样一来,其产品在未上市前便已经受到了人们欢迎,这家企业的每件产品也都肯定包赚不赔了。这便是逆反思维在商业方面的应用。

此外,不仅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可以试着反过来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甚至有时候我们还可以将问题本身反过来看,以寻找解决之道。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圆珠笔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很方便的书写工具,而在发明之初,这种笔一直有一个难题困扰着人们。这个问题就是,每支笔管写到2万字左右,笔的圆珠就坏了,因此便会产生漏油问题,弄得到处都是油。制造商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办法,想延长圆珠笔的使用寿命,但效果总是不理想。最后,一个日本人想到:既然一支笔写到2万字左右圆珠会坏掉,那么,何不少装油,不等写到2万字油就用完了不就行了吗?结果,这个问题便被如此简单地解决掉了。直到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圆珠笔都在沿用这个办法。

在这个故事中,这个日本人便是使用逆反思维,使得如何解决漏油的问题变成了如何使得漏油问题根本不出现的问题。

总之,一般而言,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首先是要从常规角度去思考。但是,如果苦苦思索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时候便不要囿于常规思维,而要学会反过来思考一下,没准一下子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一般而言,能够灵活运用逆反思维法的人都是创造能力比较强的人。

26.模仿思维法

所罗门说:“太阳底下没有一样东西是新的。”无论中外古今,无论科学、艺术,模仿是创造发明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人们常常说“模仿生创造”、“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创造力强的人都精于模仿”。

模仿首先从自然中来,是一切动植物的本能。动植物都是通过复制DNA、传递遗传基因等方法来实现传宗接代,这些遗传因素发生作用,都是通过复制DNA的结果。生物学的这些发现或许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说明模仿是我们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如果我们对小孩子进行观察的话,可以发现他们学习东西就是依靠模仿。他们看着别人的样子说话、吃饭、穿衣……模仿也是小孩子的天性。

如果说小孩的模仿学习方法是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在创造的过程中,我们的模仿是积极的、有意识的。那些擅长模仿的人们都懂得,模仿的意义在于,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以模仿为坚实的基础。任何门类都是在模仿中求得发展的。而所谓的创新,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大的或者小的变化。因此,创造学中的模仿思维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模仿;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发明创造撇开前人的智慧将会出现多么糟糕的局面。轮子是人类最早的聪明智慧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如果一个从来不知道有轮子这个东西存在的人想要发明一样可以代替人力的交通工具,那该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无论如何,他必须首先发明一个轮子出来,然后才能发明马车——不过,在此之前他必须要把野马驯养成家马,需要找出钢铁的锻造方法。西方有一句谚语说:“你不需要再发明轮子。”因为已经有人发明过了,我们只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进行发明和创造。我们可以模仿——我们真是幸运。所以,歌德说:“模仿是人的天性,虽然人们往往不承认自己是模仿的。”

日本是当今世界最擅长模仿的国家,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日本建国伊始。在中国唐朝时期,日本“百事皆仿唐制”,仿照汉字创立了日文,承袭了许多优秀的汉文化,甚至模仿长安城建立了日本的奈良城。西方工业革命后,日本开始了全盘西化的“明治维新”,全面模仿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日本模仿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尽管他们曾经是敌人。

日本的模仿能力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好处。唐朝时期的学习使它们加速了向文明社会的发展;“明治维新”使它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二战后的模仿则使它在战争时期遭到的巨大破坏极快地得到恢复,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在模仿的过程中,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

一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鲁迅先生曾经有一篇文章《拿来主义》精辟地论述了如何学习和借鉴间接经验,他的一个重要的立论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和模仿的时候需要分析这些经验哪些是需要借鉴的精华,哪些是不适合我们的糟粕,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二是学神,而不是学形。“邯郸学步”的故事指出了机械性学习而不知变通的可笑。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少年听说邯郸城的人走路的姿势很美,于是他到邯郸城去学习。他到了邯郸城之后,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还不到半月,他的盘缠也用完了,而新的走路姿势也没有学会,最后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记了,于是只好爬着回家。这个故事意在讽刺那些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最后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的人。我们在模仿别人的时候,要注意学习的东西为我所用。

三是要不断创新。我们在模仿的同时应该突破原有经验和思想的限制,找到合适的创新点进行新的创造,因为这才是创新中的模仿思维的核心所在。那些围囿于别人思想、经验的人,也无法取得创新的成功。

27.属性对立法

所谓属性对立法,是从事物的某种特定属性入手,进行反向思考,找到与其对应的属性,进而进行创造。

人们对事物的属性有常规的认识,比如,蚂蚁很小,大象很大,叶子通常是绿色的,花儿通常是姹紫嫣红的等等。进行属性对立思考就是要打破这些常规的认识,一个巨型的蚂蚁是不是可以给人一种震撼力?一个小巧的大象是不是更加可爱?叶子可不可以是五颜六色的?花儿可不可以是黑色的?我们都知道水和火是不相容的,但是在悉尼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却出现了水火交融的景观,熊熊大火从碧绿的水中升起,令世人惊叹不已。

使用电脑的人都有体会,在删除软件时,有时不小心便会将有用的文件给删除掉了,这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尤其是工作上的商业策划案、书稿等重要资料,一旦不小心删除了,对于电脑使用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但是,从来没有人想过删除的文件还可以恢复。美国软件设计师德·诺顿却将自己的思维往前推进了一步,他想,既然有“删除”功能,那么,是不是可以设计一种“恢复删除”的软件呢?在这一想法的驱使下,他最终设计出了一种“恢复删除”软件。这种软件受到了广大电脑使用者的热烈欢迎。

在这个故事中,德·诺顿所采用的便是一种典型的属性对立法。其实这种方法在许多地方都有着体现,比如电脑中存在病毒,便存在众多的查杀病毒的软件;在刑侦学上存在追踪练习,便存在反追踪练习;在军事上存在雷达,便存在反雷达技术。总体而言,属性对立法仍旧属于一种逆向思维,只不过其更具有针对性,更具体化。

属性对立思考法在文学和艺术创作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其实,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思考了。在一个史前时期的岩洞中有一个壁画,画面内容是很多人围坐在一起分吃一条鱼。按照正常的思维,鱼的体积应该很小,再大也不能超过人体。但是在那幅画中,人和鱼的比例严重失调,鱼被刻画得非常夸张,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人则处于次要的地位。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食物的渴望。在《爱丽丝梦境奇遇记》中属性对立的应用更是随处可见,会说话的兔子,能变大变小的扑克牌,穿过镜子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皇后可以变成羊等等。在美丽的童话世界中,你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畅想。

具体到我们身上,这种思维法的关键便是提醒我们在面对一些看似“不可逆”的事物时,不要被惯性思维所束缚,学会在众人思维停步的地方往前想一步,寻找相对应的相反属性,其往往能够带来新的创造。

28.正面思考法

如果在你面前摆上半杯水,你认为这杯水是半空,还是半满?习惯负面思考的人会说:“真糟糕,只有半杯水了。”习惯正面思考的人会说:“太好了,还有半杯水呢。”

类似的事情我们经常会遇到:

上次考试成绩只是班上的中等水平,这使得那些对你寄予厚望的人们很失望。你决定努力学习,打算考个第一名给大家看看。在老师、家长的督促下,经过你的努力,你考试比以前提高了几十个名次。对你来说,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好成绩。但是,你的目标是第一名。因此,你虽然有一点高兴,但是总的来说,你很失望。

下雨了。你讨厌下雨。虽然这场雨在这个季节十分平常,虽然从农村出来的你知道,那些庄稼等着雨水的浇灌,但是你仍然十分恼火——它把你的衣服打湿了,鞋子弄脏了,使水泥路积了一些水。

你创业失败了。你投入的几万块顷刻之间化为乌有,那可是你辛辛苦苦打工赚来的钱。你埋怨世道不好,上天不公。你灰心丧气,连自杀的心思都有了。

……

不错,这几个“你”正在用一种负面思考来看这个世界。

所谓的负面思考是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即总喜欢把事情朝坏的方面去想。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它使我们总是想到:问题多于机会、缺点多于优点、坏处多于好处……总之,它使我们产生消极的思考,从而使自己变得忧郁、沉闷、消极和暴躁。

而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偏重负面思考会带来比事情本身更多的麻烦,使我们被阴影遮蔽眼睛,看不到事情的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阻碍事情的解决。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少一根铁钉,失掉一个马蹄;少一个马蹄,失掉一匹战马;少一匹战马,失掉一位骑士;少一个骑士,失掉一场战争。”虽然这句话的本意是要求严于律己,但这可能算是“负面思考”的极端的例子了。这种连贯性的负面思考能够使人想到最坏的一面,从而由一件小事产生彻底的消极。

不幸的是,心理学家证实了这样一个结论:负面思考是人类的本能反应。也就是说,人类总是喜欢设想最糟糕的一面。尤其在后“9·11”时代,恐怖主义的威胁和耸人听闻的新闻消息往往使我们陷入消极和焦虑之中。负面思考更加成为了家常便饭。人们慢慢地失去了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热情。

不过,尽管负面思考是人的本能反应,这并不代表我们必须任由它来支配我们的信念、思想和状态。我们必须经过自己有意识的训练,把这种影响我们心情、精神和行为的思考方式改变。

我们必须学会正面思考。正面思考是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它让我们能够考虑到这件事情的“好处”的一面;它帮助我们阻挡住那些困扰我们的因素,发现给我们信心、激励和勇气的因素,从而使我们更加积极地去解决一个问题。

正面思考和负面思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不过,它们只是看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角度而已,并没有改变事情的本身。同一件事情,用正面思考的方法能够使你自信、乐观和拥有解决问题的高效率,而负面思考则正好相反。

正面思考要求我们以独特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把注意力从坏事转向好事,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式。

20世纪末,伦敦入室抢劫案频频发生,但是警察的态度非常消极,他们认为无论如何也抓不到犯罪分子,因为小偷一听到风声就会逃之夭夭。这时警察陷入了情绪化的状态,他们在抱怨而不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后来,警察把消极的想法转变为积极的行动,把所有信息都看作有价值的信息。既然“小偷一听到风声就逃之夭夭”,那么最好让他们自投罗网。于是,他们设立了一些“典当行”引诱犯罪分子把赃物卖到那里。很快,一些犯罪分子就送上门来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看出正面思维的好处,它可以把那些消极的、令人恐惧、令人厌恶的想法利用起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而不是让那些不利因素阻碍我们成功。

29.变害为利法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傅立叶曾说:“垃圾是摆错了位置的财富。”任何东西都有存在的价值。变害为利法就是让我们对事物的价值进行全方位的审定,积极地发现潜藏在事物内部的价值,或者开发出对我们有用的新价值。

变害为利法,顾名思义,即将缺点或者害处转变为对人们有益的一面的一种思维方法。

按照惯常的思维模式我们认为一件东西只能在某一领域有价值,在其他领域没有价值。比如椅子是用来坐的,笔是用来写字的,杯子是用来喝水的……如果我们被常规的、显而易见的价值束缚住,就很难发现潜藏在事物内部的其他的价值。椅子除了用来坐,是不是还可以用来玩抢板凳的游戏呢?或者登高的时候用来垫脚?笔除了用来写字之外是不是还可以用来当锥子或者当鼓槌?杯子除了用来喝水之外是不是还可以用来种花或者养鱼?变害为利法可以让我们尽可能在不同领域发掘事物的潜在价值。当认为某件东西没用的时候,就更应该想想是不是在其他的领域还有用。一双不能再穿的废弃的鞋子也许是一件艺术品。

事实上,这种思维方法有着十分实用的用途,例如,金属锈蚀本来是件具有破坏性的坏事,有人却利用金属锈蚀原理发明了刻蚀和电化学加工工艺;钢材在低温时容易断裂,这经常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损失,但有人却利用钢材低温断裂这个缺点,发明了低温粉粹法;现代工业垃圾是一大公害,但人们却充分利用垃圾垫基、筑路……变废为宝;苍蝇这种东西可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了,但有人却根据其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繁殖快的特点,促其繁殖,为饲养业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廉价饲料……

可以说,这样的化弊为利的例子不胜枚举。而由这些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变害为利法的关键便是要首先具有一种辩证的思维。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在这个地方体现出缺点的东西,到了另一个地方可能便是优点;在这种条件下对人们有害的东西,到了另一种条件下便可能对人们有益。因此,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好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坏的,许多坏的东西一旦转换一下条件或者换一个场合便能变成对人们有益的东西。

此外,变害为利法的另一个关键便是要善于使用发散思维,将事物的害处与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找到此害处能够发挥正面效应的地方。

变害为利法就是要求我们具备一双发现“灵魂”的慧眼,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找到潜在的价值。

30.博弈思维法

博弈思维法最早是从人们的赌博和下棋中总结出来的,所以被称作博弈思维法。以下棋为例,我们知道,在下棋过程中,一个人绝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棋路,而是时时都要考虑对手如何走,并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走法。而博弈思维法的实质就在这里,即在对手所采取的策略的基础上决定自己的策略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最典型地体现出了这种思维,即“田忌赛马”的故事。

战国时期的孙膑在魏国遭受到其师兄庞涓的迫害,成了不能走路的残疾人。后来,孙膑被齐国人救到齐国,被齐国大将军田忌奉为上宾。在当时的齐国,十分流行赛马,上至国王,下到大臣,常常以赛马取乐,并以重金赌输赢。田忌多次与齐威王及其他大臣赌输赢,却屡赌屡输。一天他赛马又输了,回家后闷闷不乐。孙膑便说道:“下次如果方便的话,请将军带我到马场看看,也许我能帮您。”

这天,又一次赛马要举行了,孙膑随田忌来到赛马场。这次赛马,田忌又输给了齐威王。通过这次亲临赛场,孙膑了解到,所有参赛人的马都按速度被分为上中下三等,等次不同装饰不同,各家的马依等次比赛,比赛为三赛二胜制。而孙膑通过仔细观察比赛的过程也发现,田忌的每个等次的马都和齐威王的马相差不远,都只输他一点。于是,孙膑告诉田忌一个赢得比赛的办法,他让田忌用上等马的马鞍将下等马装饰起来,然后让其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这次,齐威王的上等马将田忌的“上等”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齐威王很得意。但是,接下来,依照孙膑的主意,田忌又将自己的上等马打扮成中等马的样子和齐威王比赛,这次,田忌的马取得了胜利。而在最后一场,田忌则以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三等马,又取得了胜利。如此,三局中田忌胜了两局,赢得了最终的比赛。

在故事中,孙膑所用的思维便是一种典型的博弈思维。分析一下故事会发现,齐威王在比赛中本来是占有绝对的优势的——在三等马中,他的两种或三种马都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跑得快。因此,如果田忌按照通常的思路进行比赛,他是不可能赢得比赛的。但是,正是因为孙膑对于博弈思维的利用,使得田忌在实力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便是博弈思维的神奇作用。由此,我们便可以知道,在对抗中,本来强大的一方如果不善于利用这种思维,便可能遭致失败;而本来弱小的一方如果善于使用博弈思维,便可能以弱胜强。所以可以说,在对抗的过程中,博弈思维是人人离不开的一种思维方式。

落实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进行博弈思维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分析、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对手可能采取的种种策略,然后根据这些策略制定自己的应对策略。其大致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便是要确定自己的行为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行为才有效。

其次,便是要分析实现目标的种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提出方案,力求穷尽各种可能性。

最后,拟定出尽可能周全的方案不是问题的结束,而是为了从中选出最为合适的方案。因此,这时便要对自己所提出的种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其各自的优劣之处。至于具体的角度,则一般而言是从价值分析、效益分析、可行性分析、风险度、可靠性和可信度等几个角度进行。进行一番分析后,最终确定最佳方案。博弈思维过程就算完成了。

总体而言,所谓博弈思维法,其实就是一种预测与选择相结合的智慧,它借助于我们的理性尽可能地让我们获得利益,避免损失,乃至击败对手。

需要强调的是,博弈思维的关键之处便是要尽可能地穷尽事物的种种可能性,不留漏洞,同时要保持清晰的思路。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所谓博弈思维中所说的“对手”不一定是具体的人或者经济实体,而可能仅仅是我们做事时所遇到的困难、所要承担的风险等抽象的东西。

31.想象思维法

想象思维法,即通过直观的想象来把握未知事物的方法,其是对于形象思维的一种运用。形象思维又叫右脑思维,其不同于借助左脑的运用逻辑演绎来进行思考的抽象思维,而是赋予抽象的东西以直观形象,使其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我们更直观地把握。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当年,爱因斯坦在发表相对论后,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每一个见到他的人都询问他相对论到底是何物。一次,一个青年借助一个很仓促的机会询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知道,要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对这个门外汉讲清楚既高深又抽象的物理学理论,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想了一下后,说道:“打个比方来说,如果在一个大热天,你一个人呆在火炉旁,那么五分钟的时间你会觉得过了一个小时;而如果你坐火车到一个地方去旅行,旅途中你和邻座的一个迷人的姑娘一直在聊天,那么一个小时的时间你却会觉得只有五分钟,这就是相对论。”青年听后,满意地点点头,表示理解了。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仅仅几句话就能让一个门外汉明白了高深而抽象的物理学理论,便是因为他借助了一种形象思维。除了这种打比方的方法,形象思维还常常借用图像、模型、标本、实验等手段来使抽象的事物直观化。而想象,则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高级状态,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其具有自由、开放、跳跃、形象、夸张等特征,往往能够摆脱现实条件的拘泥,给人以巨大的启发。大戏剧家萧伯纳认为,想象是一切创造的开始。爱因斯坦则声称,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可以抵达无限。事实上,对于大部分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来说,想象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其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莱特兄弟小时候,一次在大树下玩耍。兄弟俩看到一轮明月挂在树梢旁,便想要去触摸一下。于是,两个小家伙爬到树上,结果却发现无法够到月亮。于是,两个孩子想:“如果能有一只大鸟,骑在它身上就能飞到月亮旁触摸月亮了!”

正是这个“不现实”的想法,在两兄弟心里种下了科学的种子,经过后来的一番潜心研究,两人根据风筝和飞鸟的飞行原理,发明了飞机。

想象,往往是不现实的,但正是因为此,它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使人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突破思维的瓶颈。不仅如此,在人们的已知知识走到尽头,面对未知时,想象也往往能够成为人类进一步思维的凭借。

19世纪时,物理学家们通过实验证实,在一个原子里,既存在带正电的粒子,又存在带负电的粒子。但是,对于这两种粒子在原子内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着,科学家们无从得知。这既不能依靠逻辑思维推理出来,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能通过实验来证实。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物理学家开始借助想象来预测原子的结构模型。最终,大家公认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和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的“太阳系模型”较为合理。汤姆生是这样想象的:带负电的粒子,像葡萄干一样,散乱地镶嵌在由带正电的粒子组成的像面包一样的球状实体里。而卢瑟福则这样想象的:带负电的粒子像太阳系的行星那样,围绕着占原子质量绝大部分的带正电的原子核旋转。

后来证实,卢瑟福的想象是正确的,就是说,他准确地想象出了原子内部的结构状态。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想象力有一个神奇作用,即能够与逻辑思维互为补充,共同探索真理。类似的科学上的实例不胜枚举,如居里夫人发明放射性元素镭,沃森、克里克发现人类DNA的双螺旋结构等,无不借助了想象。此外,在文学艺术方面,想象力的作用就更自不待言了。

需要指出的是,想象思维法不仅仅是属于那些大文学家、科学家的专利。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想象思维法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甚至于不知不觉间我们都在使用着想象思维。比如一个建筑师在设计图纸时,必然会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座大楼的模型;一个古生物学家看到一块动物化石,必然会在头脑中想象出古生物的形态;一个警探在进行案情推测时,必然会想象案子发生时的具体情景……不仅如此,心理学家们还证实,想象还有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功效。请看下面刊登在《美国研究季刊》上的一项实验:

心理学家为研究想象对于现实的影响,将参与实验的成员分成了三个小组。第一个小组的成员,让他们每天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实际练习对着靶子投飞镖;第二个小组成员不做任何练习;第三个小组成员则每天花半个小时在想象中对着靶子投镖。

心理学家对比三个小组的成员在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发现第一个小组的成员的准确率增加了24%;第二个小组成员没有任何进步;第三个小组的成员的准确率则提高了40%。

由此,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在心理上进行想象的练习与实际进行的练习一样,能够提高人们的成绩。

其实,类似的实验还有许多,这些实验均证明了一点,即想象对于现实有着实际的影响。实际上,这个道理也很容易明白。假如你今天要去一家公司面试,如果你能够在出发前想象一下你接下来将会遇到的情况,比如路上可能遇到的堵车以及你的解决办法,面试时的具体情景,那么,你今天的面试肯定会更加成功。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善于运用想象思维法,对于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十分实用的价值。

应该说,想象思维法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会运用,只是程度有所差别罢了,而且,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的。想象思维法的基础便是我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要培养并提高这种思维法,其关键便在于提高我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下面说一些提高我们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

(1)画知识结构图。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将我们学习到的知识按照一定的层次梳理总结一下,画出相互关联的图标,标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培养自己的空间感。每到一个陌生地方时,有意识地分清风向,明确自己的方位,观察当地街道和建筑的布局。

(3)经常接触一些绘画和音乐,因为这两项运动都是由右脑来控制的。注意进行这两项活动时要集中精力。

(4)经常进行一些冥想训练。如回忆美好的往事,或者畅想未来,或者设想自己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的情景。注意想得越详细越真切越好。

(5)有意识地多用身体的左半部,如在公车上用左手握把手,打电话时用左耳聆听,有意识地用左腿作为支撑腿,将钱包放在左边口袋里,等等。因为我们身体的左半部是由右脑控制的,这些都能很好地锻炼右脑,促进形象思维的发达。

……

32.怪诞思维法

怪诞思维法,顾名思义,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得到的怪诞的思维方式。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思维方式可能用处不大,但是,在非常时刻,一旦常规的思路无法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方式至少能够给人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我们来看下面这则故事: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与秘鲁在太平洋上举行了一次联合军事演习。不料,秘鲁的一艘鱼雷潜水艇正在做演习的时候,一艘日本渔船突然闯了过来,双方躲避不及,撞在了一起。结果,鱼雷潜水艇上的舰长和6名士兵当场死亡,24人则从艇上逃了出来,另有22名士兵则来不及逃出,随着潜水艇沉入了33米深的海底。

被困在鱼雷艇内的人根据部队的制度,选举老船员詹特斯为代理艇长。詹特斯则组织大家集思广益,设想逃生的办法。但是,尽管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办法,但因为鱼雷艇已经严重变形,这些办法都无法得到实施,看上去大家只有等死的份儿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许多人开始感到绝望。这时,鱼雷发射手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主意,他试着向詹特斯建议道:“何不使用鱼雷将人‘发射’到海面上去!”经这么一提醒,詹特斯也顿时觉得是个办法,尽管有一定风险,但是他凭借丰富的海洋阅历知道,这样做至少能够有一部分人活下来,比大家一起等死强。于是,詹特斯果断决定采取此法,他嘱咐大家道:“在出艇之前,尽量呼出肺里的空气,并憋气30秒钟。我估计,这么长的时间从海底发射到海面应该是足够用的了。”

于是,这些士兵忍受着压力快速变化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从海底被弹到了海面之上。最终,除了一人因脑出血而死亡外,其他21名船员都得以安然脱险了。后来,这种方法还被军方普遍采用,被当做是鱼雷潜艇出事后船员逃生的常用手段之一。

显然,用鱼雷将人“发射”到海面上,这听起来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在当时那种别无选择的特殊情况下,又何妨一试?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人只有最大可能地打破自己的常规思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事物进行尝试,看似荒唐,实则是一种智慧。所谓非常时刻,行非常事。而这正是怪诞思维得以存在的逻辑所在。其实,总体而言,怪诞思维属于一种求异思维,只是看上去更加极端化罢了。

33.打破背景法

如图,上面的每个黑圈代表一枚游戏币。现在,由你来移动其中的一枚游戏币,使得每行的游戏币都变成6个,你能做到吗?

对于这个题目,可能许多人左思右想,都想不出办法。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把具有6个游戏币的那行的除交叉点那枚以外的任何一枚放到交叉点上,与原有的游戏币摞起来即可满足题意。许多人之所以想不到这个办法,是因为他们在脑子里为这道题目设置了背景,即认为游戏币是不能摞起来放的。其实,这个背景并不存在,是他们受到表象的暗示而自我设定的。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找不到问题的解决之道,都是因为我们受到表象的迷惑,设想出了一些本来不存在的背景。因此,在遇到一些难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妨回头想一下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地存在的背景是不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便是打破背景法。

34.不满图新法

所谓“不满图新法”,即对于已有的事物,有意识地找到它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改进或完善。这种思维方法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似乎没必要单独提出来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其实不然。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往往会有惯性心理,因为司空见惯而“顺眼”、“顺手”,以为这个东西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永远都不必改动了。而不满图新法便正是专门针对这种惯性心理而提出的思维方法。

国际网联规定,网球球拍的面积必须在710平方厘米之下。因此,长期以来,所有的网拍生产厂家便都按照这个标准来生产球拍,而所有的网球爱好者也都习惯了这种球拍。但是,专门生产体育用品的日本美津浓有限公司经过调查后,发现初学网球者在打球时,不是打不到球,就是打一个“触框球”,把球碰偏了,十分头疼。很多人都想,要是球拍大一点,兴许不会出现上述毛病。于是,该公司便打破惯性思维,专门做了一些比标准大30%的初学者球拍。这种球拍一上市便受到初学者的热烈欢迎,十分畅销。于是,这家原本很小的公司一下子成了全国知名的企业。

在这个故事中,日本的这家企业便是利用了一种不满图新法。它没有受到国际网联所规定的标准和人们习以为常的心理的束缚,敏锐地捕捉到了人们的需求,对网球拍进行了改进,结果获得了成功。

其实,在现实中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都有一定的改进空间,只是许多人并不去多想罢了,而一旦你改进出来,只要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求,便会受到欢迎。这正如美国汽车大亨福特所说:“对于没有见过汽车的人,你如果问他想要什么,他肯定会说他想要一辆跑得更快的马车。”

事物之所以有改进的空间,主要是基于两点:

其一便是事物本身的局限性。一般而言,一个事物在发明创造之初,人们总是只会考虑其主要的功能,而忽视其他的方面。比如,厨房里使用的锅,其主要功能便是烧煮食物。但是,当用它烧煮汤、羹类的东西,就暴露了它的局限性,因为锅的上口太宽,不便倒入小碗。有人便针对这个缺点,设计了“茶壶锅”。这种锅的外形很别致,它是把上口宽的锅与倒水方便的茶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制成,似锅似壶,一物多用,尤其适合烧煮面食之用。

其二,则是因为时间的缘故。一个东西,即使本来既好用又好看,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可能因为人们需求的变化显得不好用了,或者因为人们看腻了而显得不好看。例如,日本商人酒井靠发明玩具小狗而发家。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人们便感觉没有新鲜味了。于是,有个人便想出一篮双狗的主意。他把两只这样的小狗并排放在塑料小篮中,小狗前肢搭出篮缘,姿态可爱,一下子后来居上,抢了酒井的生意。再比如,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先用锅炉烧开了水,再将热水倒进热水瓶中去。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人研究设计了电热器直接对热水瓶里的水加热,烧开,更方便了。

一般而言,不满图新法大致可分作四个步骤:

一、确定要研究的课题。

二、确定与课题有关的信息科类。例如材料、功能、外观、大小等。

三、根据已确定的信息,分析、研究,找出其缺点;或者反过来,对产品提出一些希望,希望它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四、针对缺点或者希望提出改进实施的方案。

在这四个步骤中,第三步是最重要的一步,它决定了今后研究的方向与质量。

最后,不满图新法的关键还在于能够打破惯性思维,不要因为对事物习以为常而将自己的思维束缚住。其实,平常不妨做一些类似的训练,使得自己对于常见的事物有种“挑剔”的意识。比如,在夏天时,人们最讨厌的就是蚊子了,为此,点上蚊香固然不错,但烟气缭绕,很呛人。于是有人便发明了“电子蚊香”,在一块特殊材料制成的加热器上放置一片含有除虫菊脂的药片,受热时挥发出清香的气味,达到驱蚊的目的。但也有缺点,它增加了电能的消耗。你能否再改进一下?

再比如,筷子用起来很方便,但是筷子也有弊端,即难以夹住鱼丸、豆子等圆形食物,你能想办法改进一下吗?

35.纵向思维法

不少人碰到思维命题后,首先关注的往往是怎样解决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解决问题,而不是考虑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他们的这种做法,看似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却掩盖了问题,因为,不少人缺乏能够一眼看到本质的能力。

纵向思维就是看穿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它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从事物的表层现象着手,纵深发展,在经过理性的剖析之后,发现存在于现象之后的深一层的事物的本质。锻炼纵向思维,有助于养成“深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提高创造力有重要的帮助。

柏拉图曾经创立了一种“理念”的学说。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理念世界”中这些“理念事物”的影子,而这种“理念”是存在于人的思维和意识中的。比如说,桌子的样式各不相同,但是说起桌子这个词,我们能想到的事物就是桌子,可能我们每个人所想到的桌子是千差万别的形状,但是这个事物绝对不会是椅子。这个我们头脑中的“桌子”,就是一个“理念的桌子”,说起它来,我们就清楚所指称的外延是什么。

柏拉图的学说很深奥,是一种主观唯心的认识。但是,这一说法对我们也有启发,实际上,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事物的“本质”。一个问题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多样的,但是,其归根到底的本质,却只有一个。

纵向思维对于预见事物的发展也有重要帮助,可以说,人的预见力就是建立在通过纵向思维而得到的对于事物本质的把握上的。

早在1894年,俄国的科学家齐奥柯夫斯基就对未来航空事业和人类空间生存的发展作出了大胆的预测,其预测的发展轨迹是这样的:

制造带有翅膀和一般操纵机构的火箭式飞机

逐步改进飞机,使其翅膀缩小,牵引力和速度增加

可以驾驶新型飞机进入大气层

飞至大气层以外及滑行降落

建立大气层外的人类活动站

宇宙飞行员用太阳能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包括呼吸、饮食等

登月

制造太空衣,使人可以直接在太空中活动

在地球周围建立居民点

太阳能不仅用于饮食和使生活舒适,而且应用于使整个太阳系产生位移

在小行星带上和太阳系里其他不大的天体上建立移民区

在宇宙中发展工业

达到个人和社会的理想

太阳系居民比目前地球上的居民多1000万倍,已经达到饱和,开始向整个银河系移民

太阳将“熄灭”,太阳系的残存居民转移至另外的“太阳”

在齐奥柯夫斯基提出这些设想的时候,人类的航空事业还基本处于空白的阶段,连莱特兄弟的飞机还没有问世,人类的外太空生存更似乎是天方夜谭。但是,今天我们再看,这十五个设想,有八个已经完全变为了现实,而且与齐奥柯夫斯基的设想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这并不是齐奥柯夫斯基具有什么未卜先知的特异功能,而恰恰是因为他优秀的纵向思维能力,帮助他作出了如此具有远见卓识的预见。

纵向思维的基本点,就是要求人们目光远大,不要鼠目寸光;要用发展的眼光,关注未来的前景;抓住未来的发展趋向,制定相应的决策,从而牢牢掌握住人生和事业发展的主动权。

运用纵向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敏锐的观察力、凡事问个“为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价值之后的价值。

36.立体思维法

看下面两道题目:

(1)现在要求你在一块山地上种四棵树,要求每棵树之间的距离均相等,你能做到吗?

(2)如果给你5根火柴,要你摆出两个等边三角形,你肯定马上就能摆出。那么,现在,再多给你一根火柴,要你用6根火柴摆出3个大小与前面的三角形同样大小的等边三角形,你能做到吗?

对于第一题,可能你会在图纸上画出许多种几何图形来做实验: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但是,结果你会发现这些图形都不能符合要求。其实,如果你总想在一个平面上找到答案,则永远都找不到,事实上,这道题目的答案是:你可以在山顶上种一棵树,然后只要剩下的三棵树能够与其构成正四面体,便能符合题意。

对于第二题,与第一题类似,如果你总试图用6根火柴在一个平面上摆,无论怎么摆都无法完成要求。而如果你能打破平面思维,用立体思维思考,则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只要你用6根火柴摆出一个正三菱椎,上面便有3个等边三角形,事实上上面共有4个等边三角形。

上面两道题目,为我们展示的便是一种立体思维。许多时候,我们将一个问题抽象化在纸张上之后,因为纸张本身是二维的,我们的思维也往往会被束缚在二维的平面上。因此,在我们思考具体的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将这种二维的思维还原为三维的立体思维,问题往往迎刃而解。当然,必要时,我们也可以将三维思维转换为二维思维。

37.移植思维法

移植思维法,是人们受到植物学上的启发而总结出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植物学上,人们经常出于一定的目的,将植物从一处移植到另一处。这种方法后来被人们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人们将已发明的某一事物、技术、原理等有意识地转用到新的领域,以解决新的问题或创造新的发明的方法,称作移植思维法。这种思维方法的基础来源于人们的联想思维,其对于人们具有很实用的价值。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对这种方法十分推崇,他言道:“移植是科学发展的一种主要方法,许多重大的科学成果都来自于移植。”

盲文的发明便来自于一种移植思维。

19世纪初的一天,法国海军的一个舰长带着通讯兵来到一个盲童学校,给孩子们表演夜间通讯技术。因为在夜间时,无法用眼睛读文字,所以军事命令被通讯兵译成电码。具体的做法便是由传令士兵在一张硬纸上“戳点子”,记录下电码内容。而接受电码的士兵则通过“摸点子”的办法再将电码译成军事命令。当时在场的盲童布莱叶受此启发,创造了供盲人阅读用的盲文。

压缩空气制动器的发明也属于一种移植思维。

19世纪,火车发明初期,人们一直未能找到一种好的制动器,因此经常因为在紧急状况下无法及时刹住车而造成惨剧。一天,一个名叫乔治的美国青年在看报纸时,偶然看到一则筑路工人用压缩空气的巨大压力开凿隧道的新闻报道。乔治灵机一动,心想:既然压缩空气有这么大的力气,能不能用它来对火车进行制动呢?于是,经过一番研究和反复实验后,乔治发明了压缩空气制动器。

移植思维不仅可以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其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日本的北海道附近,许多人都以打渔为生。这些渔民世代打渔,技术很高,尤其擅长打沙丁鱼。而沙丁鱼因味道鲜美,很受欢迎,市场价格很高。但是,渔民们长期以来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出海打回来的鱼总是大部分死去了。我们知道,同样一条鱼,死鱼和活鱼的价格是截然不同的,死鱼因为不再新鲜,其价格要远低于活鱼。

后来,有个渔民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每次出海回来总是带着新鲜的活沙丁鱼。在大家的一再询问之下,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绝招。原来,他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捕到了几条鲶鱼,并将这些鲶鱼和沙丁鱼混放在一起。他发现,这次出海回来后,大部分的沙丁鱼都没有死去,而是活蹦乱跳的。仔细琢磨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其中的缘故,因为鲶鱼是沙丁鱼的天敌,其和沙丁鱼放在一起后,总是不停地追逐沙丁鱼,沙丁鱼为了逃命,始终处于紧急状态,从而保持了活力。从此之后,每次出海前,他都要事先在船舱里放上几条鲶鱼,最后也便总能带着活的沙丁鱼回来。自然,从此,北海道的渔民便都能带回活的沙丁鱼了。

后来,有个日本的经济学家在听说了这个故事后,将其称之为“鲶鱼效应”。经济学家将这个效应应用于市场领域,认为一个企业也应该始终使自己处于一种不断的竞争之中,甚至必要时主动帮助一下自己的竞争对手,以使其能有效地同自己展开竞争,从而保持自己的活力。同样,这也可以用于企业内部,企业内部也应该保持一种竞争态势,以使得员工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活力。

通过以上几则故事,我们也就大致明白了移植思维法大致是怎么回事了。可以看出,移植思维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搬用,它的前提是移植的“供体”和“受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共性,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并给人们带来益处。许多时候,这都需要一种灵感的参与,因此可以说是一种颇具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总体上,移植思维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直接移植。即两者的相似性非常大,直接搬用即可。如拉链最初发明时仅仅用于鞋子,后来人们直接将其应用到衣服、口袋、皮包等。

一种是间接移植。这种移植的基础是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完全一样,于是便将一个事物的原理、方法等,加以改造后,再应用到其他领域。如海绵橡胶的发明,便是有人将面包的发酵技术应用到橡胶工业中的结果。

一种是原理移植。即将一种宏观而基础性的原理应用到新的领域中。如二进制计数原理在电子学中获得广泛应用后,有人便试着将其应用到机械学中,创造二进制的机械产品。事实上,如今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二进制液压油缸、二进制工位识别器都属于这类产品。

此外,还有方法移植、结构移植等。总之,移植思维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在态度层面,要处处留心,善于观察,勤于琢磨;二是在操作层面,要对移植双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认真的分析。需要注意的是,移植是为了创造,毫无创造价值的机械移植是我们应该规避的。

38.旋转思维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

民国时期,北京城里一家有实力的剧院邀请三个著名的京剧演员同台演出。三个京剧演员一看是这家剧院的邀请,很乐意出演,都满口答应了。不过,后来三个演员才得知另外两个知名演员要和自己同台演出。这三个演员都是京剧界的大腕,名气不相上下。因此,他们都专门找到剧院经理,要求在发布海报时,将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前面。剧院经理一听感到十分头疼,三个演员都是大腕,谁也得罪不起;而三人将要同台献艺的消息又早就传出去了,京城的戏迷都期待,不可能临时更改为三人的专场。不过,头脑灵活的剧院经理随即想到了一个主意,对于三人的要求都满口答应了。

到了演出这天,三个名演员来到剧院,一看演出名牌,都感到十分满意,最后这场演出也十分成功。原来,剧院经理没有像往常那样使用纸面形式的名牌,而是使用了一个不断旋转的不大的灯笼,三个名演员的名字在灯笼上转圈出现,这样,三个人都可以说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

在这个故事中,剧院经理之所以能够想出这个巧妙的办法,便是因为他采用了一种旋转思维法——既然三个人都想将名字排在最前面,而这个最前面的位置只有一个,那么何不让这个最前面的位置旋转起来,三个人轮流来享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与上面的故事类似,19世纪时的英国工人罢工时,为防止工厂主对带头签名的人打击报复,工人们在请愿书上签名时采用了圆形签名法,即大家围着一个圆圈签名,不分先后顺序。这其实也是一种旋转思维。另外,政治谈判中为了体现与会者地位的平等,在一个圆形桌子上开会,即所谓的圆桌会议,同样属于一种旋转思维。而除了上面所说的消解先后主次的问题,旋转思维还有一些其他的用途,例如,在早期,人们参加宴席时,因为桌子太大,就席的人往往只能夹到离自己比较近的菜,而够不着离得远的菜。后来,有一个餐厅经理便想到了一个主意,使得桌面能够转动,这样便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现在在餐厅里常见的旋转餐桌。

总体而言,旋转思维可算作一种求异思维,其对于一些特定的难题往往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在遇到一些相关问题的时候,如果用常规思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则不妨“旋转”一下,也许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39.联想思维法

联想思维法是由于一定的诱因,人们在脑海中将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对于人们学习记忆、发明创造、进行艺术创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联想思维法大致可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

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人们由于两个或几个事物在空间、时间或性质上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产生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遵循一定的逻辑,有时甚至一环扣一环,比较严谨。

在阿拉伯国家,流传有这样一句谚语:“如果大风吹起来,木桶店就会赚钱。”

怎么回事呢?原来其内在原理是这样的:大风吹起,沙石就会漫天飞舞,这便会导致瞎子的增加,进而沿街弹琵琶的盲艺人就会增加,而制造琵琶弦的猫的皮的需求量便会增加,进而更多的猫被杀死,接下来老鼠猖獗,更多的木桶会被咬坏,木桶店就挣钱了!

显然,这个谚语所体现出来的便是一种典型的接近联想。当然,这个谚语只是一个形象的比方而已,具体分析的话,这里面的逻辑还是不严谨的。不过这种思维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具有很实用的价值。

曾经有个餐馆老板,其餐馆的经营十分惨淡,眼看就要倒闭了。一天,一个心理学家前来就餐,看到老板的生意如此清淡,便给老板出了个改善生意的简单方法。老板照办后,没想到生意果然好了许多,不再考虑关门的事情了。

原来,心理学家的办法就是让餐馆老板在夏天时将餐馆的墙壁都漆成绿色,冬天时则将墙壁都漆成暖黄色。这个办法之所以有如此效果,便是因为,一般而言,绿色、蓝色、青色等颜色属于冷色调,人们看到之后很容易联想到草地、蓝天、大海等,进而产生一种清凉的感觉;而黄色、橙色、红色等颜色则属于暖色调,人们看到之后,一般会联想到太阳或者火焰等,进而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心理学家在这里正是利用了人们在心理上的联想效应,使得餐馆吸引了更多的顾客。

这个故事,便是一个运用接近联想思维法的典型实例。

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因为事物之间在外形、性质、意义上的相似而由此想到彼的思维方式。比如由这场足球比赛而联想到另一场足球比赛,便属于此。这种思维方法,在科学上有着很广泛的用途,如人们根据鸟的飞行原理发明了飞机,根据鱼的形状而创造了潜艇,均属于对于这种思维方法的运用。我们再来看下面两则故事:

故事一:有一个年轻人对于刀很感兴趣,但是他发现所有的刀都有一个共同的麻烦,便是用过一段时间之后,刀便会变钝,需要重新来磨,而这相当麻烦。这个年轻人于是一直想找到一个使刀永久保持锋利的办法。一天,这个年轻人路过一个建筑工地时,看到几个工人正在用玻璃刮木板上的油漆。他发现,工人在玻璃片刮过一会儿变钝之后,便将玻璃片敲断一节,用新的玻璃片接着刮。这个年轻人由此联想到刀刃:能不能在刀刃变钝之后也将其这段扔掉,接着使用新刀片呢?于是,他设计了一种长长的刀片,上面有许多刻痕,刀刃用钝之后便可以沿刻痕将刀片这段扔掉一段,使用新的刀刃。这种刀片出现之后,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最后,这个年轻人开办了专门的工厂,并藉此走向了成功。

故事二:肾结石是形成于人的肾里的一种异物,早期时,医生们对此并没有很好的办法来治疗。后来,一个医生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些城建人员在对一栋楼进行定向爆破。他发现,爆破时的炸药设置得非常巧妙,正好将一栋坚固的建筑物炸得粉碎,而又不会伤害到周围的建筑物。这个医生由此联想到,能不能也用这种办法来治疗肾结石呢?由此,便产生了治疗肾结石的微爆破疗法,即正好将肾结石炸毁,而不会危及到肾脏本身。

在上面的两个故事中,均体现出了相似联想的思路。

反向联想

反向联想又叫对比联想,一般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与其有相反特点的事物。

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了细菌可以在高温下被杀死,因此,可以将食物煮沸进行保存。物理学家开尔文得知这一消息后,便想:既然高温能够将细菌杀死,那么低温是不是也能将细菌杀死呢?沿着这一思路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后,开尔文发明了“冷藏工艺”,掀开了人类保存食物方法的新篇章。

再看下面这则故事:

18世纪时,人们证实金刚石和石墨的成分一样,都是由碳元素组成。1799年,法国化学家摩尔沃成功地将金刚石转化为了石墨。因为金刚石的使用价值要大于石墨,因此,许多人在摩尔沃的基础上展开了反向联想:既然金刚石能够转化为石墨,那么石墨能不能转化为金刚石呢?后来,真的有人实现了这个想法,创造了很大的价值。

上面的两则故事便是反向联想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典型例子。可以看出,善于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往往能够带给人们新的思路,最终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灵感联想

灵感联想,也叫即时联想,是指在某一瞬间受到一种事物的启发,进而产生灵感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常常见于科学、艺术等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中。

爱因斯坦在读大学的时候,一次雨后,他突然看到天空中的一道彩虹。这时,联想到自己正在研究的物理学问题,他不禁想到:如果人能够乘坐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到太空中去旅行,会看到什么呢?就这样,爱因斯坦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走上了相对论的发现之旅。

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一天,一个漫画家到市场上买肉。没想到商人是个无良商人,卖给他两斤注水猪肉。漫画家气恼之余,突然想到了一幅好的漫画作品。随后,他画出了这样一幅名叫“抗旱”的漫画,画面上,只见农民正在抗旱浇水。不过,农民用的不是水泵,而是一头注水肥猪。只见水流从猪的嘴中喷涌而出,让人忍俊不禁。这里,漫画家由注水猪肉联想到了抗旱,才会有如此绝妙作品。

以上的几种联想思维法乃是最常见的几种,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联想思维法。总之,联想思维是一种对人们十分有价值的思维方法,借助这种思维,人们往往能够打破束缚和框框,使自己的思路更具创造性。另外,联想思维在人们的学习过程中也有着特殊的作用,将自己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找到相似或相反的特征,这样串起来记忆,由此能够想到彼,能够更好地记忆和把握知识点。

最后指出,联想思维是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步提高的。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围绕着一个事物展开联想,比如以一台电视机为例,我们可以从它的家用电器的属性的角度联想到其他的家用电器,也可以从他的传播信息的功能的角度联想到人们其他的获得信息的途径,还可以从它帮助人们打发时间的角度来联想一下人们还经常以一些什么其他的手段来打发时间,等等。如此,练习多了,我们的联想思维能力必然能够得到提高。

40.迂回思维法

所谓迂回思维法,又叫变通思维法,即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如果用直接的办法解决不了问题,便绕个弯子将问题解决。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寓言故事:

一天,北风和南风碰在了一起,两“人”想比一比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一些。

北风指着路上的一个裹着大衣走路的行人说:“我们看谁能把他的大衣吹掉,就算谁的力量大,怎么样?”

南风点头同意了。于是北风使尽全身力气盘旋着猛地吹向那个行人,没想到行人一看起风了,赶紧将大衣又使劲往身上拉了拉,裹得更紧了。无论北风怎么用力吹,都吹不下来,只好放弃。

然后南风上前去吹,并没有用力去吹,而是轻轻地用热气去吹拂这个人。这个人一下子感到气温升高了,热得难受,赶紧便将大衣给脱掉了。

在这个故事中,要想将行人的大衣吹掉,显然最直接的办法便是用力去吹。但是,北风采用这种直接的办法,却没能达到目的。而南风则采取了迂回的策略,通过气温的升高让这个人主动将大衣脱下来,这表面上是绕了弯子,结果却更有效。

两点之间直线不一定最短

我们知道,在数学上,在两点之间的所有线条中,直线是最短的。但是,放在具体做事的过程中,这就不一定了,许多时候最直接的办法往往不是最有效的办法。我们来看下面一则小故事:

有两只蚂蚁想要翻过一堵墙,到墙的另一面去找食物。

其中一只蚂蚁径直来到墙角,便开始往墙上爬去。但是,因为墙面很光滑,并且略微有些风,这只蚂蚁爬上一段后便会掉下来。但是,这只蚂蚁并不气馁,掉下来之后便又重新开始从墙角爬起。而另一只蚂蚁则观察了一下情况,发现这堵墙虽然高,但只是一小截断墙,于是,它顺着墙角往前爬了一段,便绕过了这堵墙。

这个故事便很形象地说明了迂回思维。上面所讲的故事只是寓言故事,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则真实的故事:

有个作家到台北旅行。这天,他上了一辆出租车,告诉司机他要到城区某出版社去。没想到司机却转过头来问他:“先生您是要走最近的路呢,还是要走最快的路?”作家一听感到很迷惑,问道:“怎么,最近的路难道不是最快的路?”司机于是解释道:“从这里到你所说的出版社,最近的路便是走中环,不过这条路因为是交通要道,每天的车都很多,所以经常会塞车,即使不塞车,车速也很难快起来,所以路虽然近,却不会最快到达。而我知道另一条道路,要绕一些,但是因为交通状况良好,却会更快到达您想去的地方。”这样一听,作家便选择了最快的路。

最近的路不一定是最快抵达目的地的路,这听起来也像是一句格言了。

别一条胡同走到黑

有时候,直接的办法不仅不是最近的,而且干脆是走不通的,是一条死胡同。这个时候,我们便更要懂得迂回思维的运用了。如果不知变通,非要一条胡同走到黑,到头来无论费多大劲儿都解决不了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道思维名题:

一个老牧民临死前留下遗言,将自己的17只羊分给三个儿子,长子分1/2,二儿子分1/3,三儿子分1/9。并且,老人规定,羊一只也不许宰杀。问该如何分,才能最大限度地遵从老人的遗愿?

这显然是个难题。因为老人的17只羊这个总数目,既不是2的整数倍,也不是3和9的整数倍,又不能宰杀羊,根本无法分配。因此,如果这道题目循着直线式的思路来思考,是没有答案的。但是,如果我们迂回一下,拐个弯,是可以找到办法的——我们可以从邻居那里借来一只羊,凑成18只羊,便可以分配了。这样,大儿子可以分9只羊,二儿子可以分6只羊,三儿子可以分2只羊,加起来正好是17只羊。这样分好后,再将剩下的那只羊还给邻居,这个难题便巧妙地解决了。当然,这种分法与老人的遗嘱略微有些出入,但是这已经是在遵从老人的前提条件(不许宰杀羊)下的最佳分配方案了。

这个故事便启发我们,有时候,直接的思路不仅不是最快的解决问题的道路,而且可能还是走不通的,因此,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千万不可直肠子。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1945年,刚刚战败投降的德国一片废墟,人心惶惶。一个名叫马克斯·歌兰丁的德国青年发现,当时的德国人普遍处于一种“信息荒”中,大家对于外界消息十分饥渴。于是,他觉得卖收音机肯定大有市场。但是,当时占领德国的联军为了分散德国人,以防止他们联合起来武装反抗,不仅禁止德国人制造收音机,连售卖收音机都规定为违法。歌兰丁左思右想之下,想到了一个主意——他将组装收音机的所有零件、线路全部备好装在“玩具”盒子里,并附上安装说明书,然后一盒一盒地以“玩具”卖出,再由顾客自己动手组装。如此一来,他很快便卖掉了数十万盒,最终歌兰丁的公司以此为基础,成为了西德最大的电子公司。

以退为进

在古代的一个来往行人密集的大道旁,并列开了两家酒馆。自然,两家酒馆是死对头,每天都在互相抢生意,拉顾客。其中一家酒馆的老板为了压倒对手,便在店门口贴出广告:本店以信誉担保,出售的散酒全是陈年佳酿,绝不掺一点水。这个酒馆老板贴出广告后,感到十分得意,心想自己这广告一打出去,对面的酒馆肯定竞争不过自己了。而对面酒馆的老板见对手贴出了这么个广告,想了一下后,也写了一则广告贴在店门口,上写:本酒馆按照惯例,出售散酒时会在陈年佳酿中掺水一成,如有不愿掺水者请买酒时说明,但一旦饮醉,本店概不负责。这下,对面酒馆的老板更得意了,心想对面这老板真傻,如此把实话都说了出来,谁还会去你那里饮酒。不料,过往的行人在两家酒馆前驻足对比一番后,都纷纷到“掺水一成”的酒馆里喝酒,很少有到“绝不掺水”的酒馆里喝酒。

之所以会如此,便是因为前者将话说得太满了,让人感觉言过其实,反而更不信任他。而后者虽然表面上退了一步,实际上则使得自己显得坦诚实在,取得了顾客的信赖。其实,这便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有时候,面对障碍,如果我们不顾一切地硬要前进,反而会被卡在那里;而如果我们能够后退一步,反而能够为前进更大一步打下基础。而“以退为进”的策略便是一种典型的迂回思维。这种迂回思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十分普遍的用处,尤其是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经常用到。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位新来的中学老师当了一个全校有名的调皮捣蛋班的班主任。她上班第一天,正好赶上学校安排各班级学生参加平整操场的劳动。这个班的学生便一个个躲在阴凉处,谁也不肯干活,老师怎么说都不起作用。后来这个老师换了一个思路,她温柔地对同学们说:“我知道你们并不是怕干活,而是都很怕热吧?”学生们一听老师给他们找了理由,自然很乐意,都七嘴八舌地说,确实是因为天气太热了。老师于是便说:“既然是这样,我们就等太阳下山再干活,现在我们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学生一听都很高兴。老师为了使气氛更热烈一些,还买了几十个雪糕让大家解暑。结果,只玩了一会儿,学生们便不好意思再玩了,纷纷主动去干活了。

在这个故事里,这个老师刚开始用直接劝说的办法没能说服同学们,后来她正是采用了一种以退为进法,才说服了学生们。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我们经常都会用到。许多时候,要想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如果你一味咄咄逼人地想让对方就范,很可能适得其反,得到的是不服气的反驳。而如果你并不用强硬的语言,而是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对方便往往会自己认识到你的观点的正确性,并主动接受。老子曾言:“大辩若讷”,说的便是这个意思。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不要逞口舌之利,尽量少与人争论。其实许多时候,对方都并不是不承认你的观点,只是在面子上下不来,嘴上不认输罢了,因此你要懂得给别人以台阶,别人自己就下来了。

总之,迂回思维乃是一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思维,学会运用这种思维,对我们具有非常实用的意义。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迂回思维并不是漫无目的地绕弯子,而是在提前看清楚并计划明白了之后的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