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思维命题与解题技法
第一节 关于思维命题
1.什么是思维命题
北京烤鸭之所以有名,一个重要原因是采用填肥的鸭子为原料。饲养鸭子的师傅硬生生地掰开鸭嘴,把圆条状的饲料填到鸭子的胃里,用这种方式把鸭子催肥。后来,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发明了填鸭式教育,即硬生生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十几年的学习时间里,经历过成百上千次大大小小的考试,做过数不清的练习题。有些人一提到考试就害怕,担心自己不会做试卷中的题目。试卷发下来之后,面对一道道自己不会的题目确实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很多人毕业之后都会欢呼:“再也不用考试了!永远不做练习题了!”
填鸭式教育模式只告诉我们“是什么”,不告诉我们“为什么”,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考试之后就忘光了。这正是大多数学生厌恶考试的原因。填鸭式教育模式把积累知识当作学习的主要任务,老师们最关心学生知识累积的速度。考试时大部分题目是知识命题,思维训练成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副产品。这必然会使学生的思维单向发展,并定型下来,进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学生训练成了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考试的机器。
“思维决定一切”, “有思路才能有出路”。我们常常会听到类似的话,并且知道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中,我们要想拥有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让自己的脑筋更为灵活。恩格斯把“思维着的精神”比喻成“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为了使思维之花开得更美丽,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渠道和方法去培育它。思维命题就是思维学家通过语句设计来考察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操作手段。
树上有三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一只,请问还有几只?
这是一道经典的“脑筋急转弯”题,受过填鸭式教育训练的人很快会算出结果:三只减去一只,还剩两只。但是,受过思维训练的人会告诉你,一只也没剩下,因为另外两只被吓得飞走了。其实,答案也可以是两只,因为猎人的枪装有消音器。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大学生画的是什么,大学生的回答很一致:“这是一个圆。”同样的问题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得到的答案却五花八门:有人说是“太阳”、有人说是“皮球”、有人说是“镜子”……大学生的答案当然很正确,从抽象的角度看确实只是一个圆。但是,比起幼儿园孩子来,他们的答案是不是显得有些单调呆板呢?幼儿园小朋友的那些丰富多彩的答案,是不是更值得我们喝彩呢?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在4岁之前的思维是最活跃的,也是最具有开发潜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知识的增加,人的思维逐渐被知识束缚住了。人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局限在常见的、已知的圈子里,不能想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现有的条件不能满足常规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人们就束手无策了。因此我们需要思维命题对思维能力进行训练。
思维命题的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而知识命题的目的是检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二者的差别很明显,比如,“秦始皇在哪一年统一了中国?”这显然是纯知识性的命题。大部分人在学历史的时候都学过,都背过,但是考试之后都忘了。如果问题改为“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这就是一道思维命题。还可以进一步启发思考:“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
据说西方国家的考试相对于中国的考试来说很简单,中国成绩不好的学生到了西方国家可能是中等生。但是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作文题目,你就知道中国更侧重于知识命题,而西方国家更侧重于思维命题,中国学生应付知识性考试还行,但是在思维命题方面未必表现出色。
中国作文题目:
1.诚实和善良
2.品味时尚
3.书
4.我想握着你的手
5.谈“常识”有关的经历和看法
6.站在……门口
美国作文题目:
1.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2.罗马教皇八世Boniface要求艺术家Giotto放手去画一个完美的圆来证实自己的艺术技巧。哪一种看似简单的行为能表现你的才能和技巧?怎么去表现?
3.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
4.假如每天的时间增加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5.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6.你曾经不得不做出的最困难的决定是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法国作文题目:
1.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
2.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
4.就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谈一谈你对“正义”的看法。
5.“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6.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当然了,我们强调思维命题的重要性,并不是说知识命题不重要。通过知识命题的训练,我们可以学到前人已经总结出的知识。但是知识命题只有唯一的答案,抑制了思维的创造性。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过于重视知识命题,忽视了思维命题,导致很多人的思维能力有所欠缺。思维命题可以训练人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使思维活跃起来,超越固定的思维模式。
其实,知识和思维的关系并非界限分明、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会产生知识,而人们的思维活动又是在过去积累的知识层面上进行的。任何思维活动都不可能脱离知识,思维难度越高,对知识积累的要求越高。如果不重视知识,思维只能在较低层次上进行。如果你不懂系统论,就没有办法进行系统思维。如果不重视思维,那就永远不能超越已有的知识,无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思维和知识就像性格不同的两个好朋友,它们互相依赖,谁也离不开谁,但是又各行其道。
思维命题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大脑更好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充分开发大脑的智能,提高思维的效率。如果把知识比作杠杆,那么思维则是使杠杆发挥作用的支点。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延长杠杆的长度,思维训练的意义则在于更有效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如果只有杠杆,而没有支点,那么不管杠杆多长都起不到作用。古希腊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得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地球!”由此可见支点的重要性。相反,如果只有支点没有杠杆,我们同样没有办法翘起地球。
2.传统游戏思维命题
在众多形式的思维命题中,传统游戏命题是离我们最近的,也是经常接触的。因为这类型的命题所涉及的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所思考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有非常感性的生活常识性问题,也有关于人生存的价值、意义、情感、心理、信仰以及交往关系等一系列较为实际的问题。
传统游戏命题常常以谜题、谜宫、棋术、操术、算术等形式出现。其中最常见的是谜题,它由谜面和谜底构成。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食物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谜语,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答案是花生。谜语是最常见的思维命题,由谜面和谜底组成,用一种隐晦的语言表达事物的形象、性质、功能等特征,供人们猜测。
《周易·归妹·上六》篇的商代歌谣“女承筐”,可算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记录之一:“女承筐,无实,士 刲羊,无血。”女人用筐接着,却没有装到果实,男人用刀割羊,却没有流血。这种矛盾的说法必然引起人们的思考: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这个谜语巧妙地表现了牧场上一对青年牧羊人夫妇剪羊毛的情景,使人不易猜着。人们知道答案后,又会恍然大悟。这是谜语的雏形,当时还没有类似的专门名称。
在西方社会,同样很早就出现了谜语。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狮身人面兽,叫斯芬克斯。它守在路口让过路人猜谜语,猜不中者就是被它吃掉。这个谜语是:“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很多人都猜不出答案,大家只好绕道而行。后来俄狄浦斯猜到了答案,谜底是“人”。斯芬克斯羞愧万分,跳崖而死。斯芬克斯以命抵偿谜底被揭穿的事实,可见古人把思维能力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与猜谜语相反,编谜语也是训练思维的一种较好的形式,但是这种训练方法难度要大一些。比如,你可以把日常用品、食物、植物、动物等用独特的方式形容出来,但是又不点透,这样就编成了一个谜语。请你把下列事物编成谜语:水杯、枕头、饺子、西瓜、含羞草、波斯猫。
除了谜语,我国的象棋、围棋等棋术也是很好的训练思维的游戏。那些能把象棋、围棋下得好的人都是擅长思维的聪明人。民间还有一些棋术与历史故事有关,比如“华容道”就是取材于曹操在赤壁打了败仗之后,从华容道上逃跑的故事。此外,七巧板、九连环等游戏都是经典的益智游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们需要运用知觉组织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图形的分解和组合,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这类智力命题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用现代心理测量学的术语,就叫做“操作性命题”。像这样的思维命题,它的外表或多或少涂染上了一些神秘色彩,其实却内含着一些哲理,促使人们去思考、咀嚼一些令人回味的道理。
3.逻辑思维命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了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逻辑规律,于是出现了很多逻辑思维命题。
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曾经出现过一个智者哲学流派,他们靠教授别人辩论术吃饭。这是一个诡辩学派,以精彩巧妙和似是而非的辩论而闻名。他们对自然哲学持怀疑态度,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其代表人物是高尔吉亚,他有三个著名的命题:
1)无物存在;
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
3)即使可知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这就是逻辑思维命题。
逻辑思维命题是逻辑学家通过对人类思维活动的大量研究而设计的。逻辑思维命题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征:第一个就是抽象概括性,就是抛开事物发展的自然线索和偶然事件,从事物的成熟的、典型的发展阶段上对事物进行命题;第二个就是典型性,具体来说就是离开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和无关细节,以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对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主要矛盾进行概括命题。
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涉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概念的两个方面是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范围大小,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性质;判断从质上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从量上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推理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概念构成判断,判断构成推理。由形式逻辑派生出的逻辑推理命题,是逻辑学家用思维学的理论对人类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大量的研究而设计的。这类命题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1)在具体命题研究展开之前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分析事物中的哪些属性相对于研究目的来说是主要的和稳定的,这种分析是对经验材料的杂多和繁复进行分离。
2)引入还原方法,把复杂的命题材料还原为简单的命题规律格式,通过能够清晰表述的命题规律格式再现思维结构。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析思维的逻辑特点及其规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们构建了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形式逻辑思维框架。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没有智慧的,声称自己一无所知,然而德尔菲神庙的神谕却说苏格拉底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在雅典大街上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等等。他称自己是精神上的助产士,问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产生自己的思想。他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从来不给学生一个答案,他永远是一个发问者。后来,他这种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的方式被称为“助产术”。
苏格拉底问弟子:“人人都说要做诚实的人,那么什么是诚实?”学生说:“诚实就是不说假话,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苏格拉底继续问:“雅典正在与其他城邦交仗,假如你被俘虏了,国王问:‘雅典的城门是怎么防守的,哪个城门防守严密?哪个城门防守空虚,我们可从哪面打进去?’你说南面防守严密,北面防守疏松,可以从北面打进去。对你而言,你是诚实的,但你却是一个叛徒。”学生说:“那不行,诚实是有条件的,诚实不能对敌人,只能对朋友、对亲人,那才叫诚实。”苏格拉底又问:“假如我们中有一个人的父亲已病入膏肓,我们去看他。这位父亲问我们:‘这个病还好得了吗?’我们说:‘你的脸色这么好,吃得好,睡得好,过两天就会好起来。’你这样说是在撒谎。如果你坦白地告诉他:‘你这病活不了几天,我们今天就是来告别的。’你这是诚实吗?你这是残忍。”学生感叹道:“我们对敌人不能诚实,对朋友也不能诚实。”接着,苏格拉底继续问下去,直到学生无法回答,于是就下课,让学生明天再问。
这种提问方式引发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人类思维方式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自以为知道很多,每个人说起自己的观点都侃侃而谈。实际上,深究起来,很多观点都经不起推敲,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
4.科学思维命题
科学思维命题,就是把诸多我们所见的现象还原到一个固有的概念体系中,从而在理论中构思或重建命题系列。其目的在于,在解决问题的严格推理过程中,接受思维命题的受训者要分析情境,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材料和关键因素,并对这些材料加以重新组织,从而得到清晰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早的现代科学思维命题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卡尔·邓克尔(Karl Danker)设计的。邓克尔是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韦特海默的学生。他提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组织构成的,每一个心理过程总是把问题总结成更明朗、更精确的陈述。他设计的命题不是用于检验假设,而是通过推理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1945年,邓克尔做了关于解决问题的经典研究,通过很多实验,最后得出了有关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的一般性结论。邓克尔的分析表明,解决问题的途径可归为三个主要的水平:一般的解决、功能性解决和特殊性解决。在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某些类型的总体性陈述就是邓克尔所说的“一般解法”,而在此总体性陈述的支配下重组知识,想出辅助陈述,使设想进一步完整具体化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功能性解法”和“特殊性解法”。
一般的解决——思维策略水平的解决: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把原来的问题作非常一般的重述,目的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
功能性解决——思维模式水平的解决: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它改造缩小一般性范围。其典型形式是:如果这样那样能够达到,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特殊性解决——运算技能水平的解决三个层次: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它可以描述为功能性解决的进一步特殊化;而且,如果成功了,它是最后正确的解决。
他用柏林大学的学生做被试者,在他的一个实验中,他给被试者提出下列的命题:
假定,一个人的胃里面长了一个不能实施外科手术的肿瘤。如果我们应用某种放射线,只要有足够的强度,肿瘤是可破坏的。但是,问题在于:这样强烈的放射线同样会破坏健康的组织,而肿瘤周围都是健康组织。怎么能够把射线应用到肿瘤上,同时又不会破坏围绕这个肿瘤四周的健康组织呢?
邓克尔让他们解决问题时边想边说出声。由下述可以看出,他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由几个一般解法、功能性解法和特殊性解法所构成的。
这个学生采用的第一个一般解法是:“我必须找出一种办法,使射线不与健康的组织接触。”这样的一般范围能够而且确实导致对这个问题的几种更为明朗、更为精确的陈述。由这条思路可以找到下面几种解决方法:
> 找出一条达到胃部的信道,比如把射线通过食道送入胃部;
> 把健康的组织移出射线的通道以外,比如服用化学药剂使健康组织免受破坏;
> 在射线和健康的组织之间插进一道保护墙,用一种无机的,射线无法透过的东西保护健康的胃壁;
> 把肿瘤移到表面上来,让射线直接照射肿瘤部位。
这些解决办法的每一种都会被暗示一种特殊的解决,然而这几种解决办法缺乏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都被被试者认为不适当而放弃了。由于每一种特殊的解决办法都被放弃了,被试只得扩展思维,另找其他的一般解法。最后,他想到:“在通过健康组织时,把射线的强度降低。”射线的强度应该是可以控制的,但是怎样做呢?
最后,这条思路终于引导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当他达到最后一段行程,思考如何降低射线强度时想到:“多多少少转一下方向,把射线扩散,然后通过透镜将微弱的射线聚集起来,使肿瘤恰好在焦点上,聚集起来的射线足以毁灭癌细胞,但是对周围其他健康组织没有伤害。”
邓克尔发现有时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启发人们思考,找到正确的途径。在上一经典命题中,被试者提出了某些看似不合理的方法。比如,让射线从食道进入胃部是行不通的,但是让射线从组织空隙中通过却是可行的。
每一解决路线都是对命题的重新解读,一个新的路线是在所有因素的灵活转变中建立的。对任何一条路线,我们都可以通过其功能特征来判断其是否可行。很多解决路线具有相同的功能特征,比如“把健康组织移出射线的通道以外”和“把肿瘤移到表面,让射线直接照射”具有相同的功能特征,即通过移动身体组织避免射线的照射。一旦提出完善的解决路线(功能性解法),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特殊性解法)。在找到功能性解法的前提下,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不同情境中就可以得到特殊性解法。
科学思维命题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还原在一个概念体系中,以便在理论中构思、重建命题系列。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分析情境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关键因素,然后通过对这些因素重新组织,使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来越清晰。
5.现代创造性思维命题
一群小孩在院子里玩耍,突然一个孩子掉进了大水缸,其他的小孩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个聪明的孩子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砸向水缸,水缸被砸破,水流出来了,溺水的小孩得救了。
这个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所体现的就是创造性思维命题。简单来说,创造思维命题就是具有开放我们创造能力的思维命题。创造性思维命题来源于生活事件,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思维提供了特殊的情境,从而刺激创造性的思考。事件中的应激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大脑的潜能,使之瞬间绽放美丽的思维花朵。虽然任何形式的思维过程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突发事件的应激源使思维更加活跃,冲击力更强。比如,曹植七步成诗的典故正反映了这一现象。
曹植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曹操的疼爱。曹操死后,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不服众,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否则就定他的罪。所幸曹植能够出口成诗,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了著名的《七步诗》,原诗为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明白了曹植这首诗的道理,如果自己杀了曹植便会被人民耻笑,于是放了曹植。
最早把思维命题和创造品质结合起来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现今被人们熟知的一些创造思维命题,就是他创造出来的。吉尔福特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搜索功能,后来被称为发散思维。他认为发散性思维品质具有4个主要特征:
流畅性: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地表达出的观念和设想的数量,是发散思维的基础;
灵活性: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灵活地思考问题,是发散思维的关键;
独创性: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出心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发散思维的目的;
精致性: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
按吉尔福特的理论,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尽管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但是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来说,毕竟是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吉尔福特研究出一整套测量这些特征的具体方法。然后,他们又把这种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围绕上述指标来培养发散思维,使发散思维的培养变成了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吉尔福特采用语言文字、数字计算、图像再造和识别、操作性作业等形式设计创造性思维命题。后来,他的学生托伦斯、吉特泽尔斯、杰克森进一步对创新命题进行研究和设计,赋予命题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词的联想:给出一些词,让被试者说出词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这种方法可以训练被试者的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比如,请说出尽量多的“开心”一词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物体用途:运用发散思维指出事物的多种用途,答案越多越好。比如,除了供人坐之外,凳子还有什么用途?除了供人喝水之外,水杯还有什么用途?
从隐蔽的图案中找出完整的东西:让被试者看一些图片,要求找出图片中隐蔽起来的图形。比如让被试者从一张图片中找出几个人的头像。
解释寓言:给出几个没有结尾的寓言故事,要求被试者对每一个寓言故事补充三种不同的结尾。比如,请给龟兔赛跑的故事重新设计结局。
自编问题:让被试者自己编几个问题,看谁编得更有创意。比如,设计一种在空中飞的机器代替汽车、自行车等日常代步工具。
创造性思维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性思维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力。你的思维越灵活说明你的创造力越强。相反,一个思维惰性、刻板、僵化或者呆滞的人,不会有什么创造力。
经过创造性思维训练可以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更灵活、更开阔,遇到问题时,不会束手无策,而是发挥创造力,找到有创意的、有趣的解决方法。
第二节 思维命题解题技法
1.发散思维法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考方式。创新思维学者托尼·巴赞指出发散思维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来自或连接到一个中心点的联想过程,另一方面是指思维的爆发。这种思维方法不受传统规则和方法限制,要求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尽可能地拓展思路。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研究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指出与创造力最相关的思维方法就是发散思维。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性思维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力,思维越灵活说明创造力越强。科学家的新发明、商人的新点子、艺术家的新创造大部分是通过发散思维取得的。
有人请教爱因斯坦:“你和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爱因斯坦把普通人的思考比作一只在篮球表面爬行的甲虫,他们看到的世界是扁平的,而他自己的思考则像一只飞在空中的蜜蜂,他看到的世界是全方位的、是立体的。
相反,一个思维惰性、刻板、僵化或者呆滞的人,不会有什么创造力,也不可能在某个领域做出太大的成就,因为缺乏发散性思维的人总是想到一个思路之后就不再思考了,得到一个说得通的解释就不再去探索其他的解释了,这样就养成了懒惰的思维习惯。
要想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可以从发散思维的三个特性入手进行训练。
首先,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可以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思路。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的流畅性很好,他的思路就如行云流水,创意迭出。心理学家克劳福德建议用属性列举法来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简单的训练方法如下:
1.用你能想到的所有定语形容某一个名词。
2.想出一个故事的多个结局。
3.给一个故事拟定多个标题。
4.用给定的字组成尽可能多的词或用给定词语组成尽可能多的句子。
其次,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非常灵活,可以让我们的思想自由驰骋。
变通性要求我们重新解释信息,强调跨域转化,用一种事物替换另一种事物,从一种类别跳转到另一个类别。转化的数目越多、速度越快,转化能力越强。比如,针对“砖头有什么用途”,我们回答“可以盖房子、可以盖一堵墙”,其实是把砖头限制在建筑材料这一个门类里了。如果回答说砖头可以用来做磨刀石,这就跳转到别的类别里了。
训练变通性可以提高触类旁通的能力。简便的训练方法如下:
1.说出给定定语能够描述的所有东西。
2.对给出的系列单词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组合。比如蜜蜂、鹰、鱼、麻雀、船、飞机等单词,按照飞行的、游水的、凶猛的、活的等类别进行组合。
最后,发散思维具有独特性,可以让我们别出心裁地产生不同寻常的想法和见解。
独特性的意思是指这种思维方式是唯一的,非凡的,别人想不到的。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独特性建立在流畅性和变通性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流畅性和变通性是途径,独特性是结果。只有产生大量的、不同类别的思路,才能从中找到能够出奇制胜的创造性想法。
此外,发散思考还要求我们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理论。现成的、固定的答案是发散思考的最大障碍,如果我们敢于对现有答案提出质疑,往往能够另辟蹊径找到更加便捷、更加有效的方法。数学家华罗庚上中学的时候就曾经大胆对权威理论提出质疑,结果他证明了一位数学教授的公式推导有错误。
2.水平思考法
甲从乙处借了一笔债,如果无法偿还,就得去坐牢。乙是高利贷者,他想娶甲的女儿做老婆,姑娘至死不从。乙对姑娘说了一个解决的办法:“现在我从地上拣起一块白石子,一块黑石子,然后,装进袋子由你来摸。如果你摸出白石子,你父亲的那笔债就一笔勾销;如果你摸出的是黑石子,那你就得和我成亲。”说完,他从地上捡起两块黑石子放进了口袋。然而,这个动作被姑娘看到了。
姑娘会怎么办呢?
水平思考法的创始人爱德华·德·波诺教授在用这个故事解释何谓水平思考时,也同样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他得到了下面几种答案:
1.姑娘拒绝摸石头;
2.姑娘揭穿乙拣起两块黑石子的诡计;
3.姑娘只好随便抓起一块黑石子,违心地同乙结婚。
很显然,上面的方法都不尽如人意。而如果运用水平思考法——将考虑的焦点移向水平方向:由口袋中的石子移到地上的石子,则能两全其美地解决问题:
姑娘的眼光从口袋移到地面上,想到乙的两块石子是从地上捡起来的,于是,她伸手到口袋里抓起一块石子,在她拿出口袋的一刹那,故意将其失落在地上。这时,她对乙说:“呀!我真不小心,把石头掉在地上了。我抓出来的那一块是黑是白已经无法知道了。但这也无关紧要,看看你口袋里剩下的那一块吧,我抓的肯定和口袋里的那一块不一样……”
姑娘利用水平思考法,将束手无策的局面扭转过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爱德华·德·波诺教授是这样解释“水平思考法”的:“以非正统的方式或者显然的非逻辑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还说,简单地说水平思考法其实就是:“你不能通过把同一个洞越挖越深,来实现在不同的地方挖出不同的洞。”很显然,水平思考法强调的是寻求看待事物的不同方法和路径。这种显然的非逻辑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摆脱常规的思维路径。爱德华·德·波诺教授主张,当你为实现一个设想而进行考虑的时候,很有必要摆脱一直被认为是正确的固有的观念的束缚。因为当我们按照常规的固有的观念进行思考时,很多可能性被忽略掉了。举例来说,按照人们的固有观念,水总是往低处流的,如果仅从这一观念出发,世界上就不会有能将水引向高处的吸虹管了。
水平思考法是针对垂直思考法而言的。在运用“垂直思考法”时,首先要选取一个位置,然后作为一次感知的基础;接着,就要看看自己此时此刻处于什么地方;再接着,就要从所在的位置和时刻进行逻辑分析。而运用“水平思维”时,我们移动到侧面路径上尝试不同的感知、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进入点。我们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一系列激发技巧,来使我们摆脱常规的思维路径。比如,创造性停顿、简单的焦点、挑战、其他的选择、感念扇、激发与移动、随意输入、地层、细丝技巧等等。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将一一介绍。
在水平思维中,我们致力于提出不同的看法。所有的看法都是正确的和相容的;每个不同的看法不是相互推导出来的,而是各自独立产生的。运用水平思考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看待一个问题,从与思考对象相关的、可能相关的、甚至不相关的任何事物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常规逻辑关注的是“真相”和“是什么”,而水平思考就像感知一样,关注的是“可能性”和“可能是什么”。
水平思考和发散思维一样,试图寻找多种可能性,但是水平思考具有逻辑性和收敛集中的一面,它的意义在于通过系统地运用具体的技巧和工具来改变概念和感知,从而提出新的创意和概念。
3.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的英文表述是“Brain storming”,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被誉为创造学之父的美国人亚历克·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激发集体智慧,提出创新设想,为一个特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的会议技巧。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当我们面对复杂的问题时,靠一个人冥思苦想很难解决问题,在会议上大家提出的想法可以互相激励,互相补充,从而产生新创意和新方法,但是,并非所有会议模式都能让人们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奥斯本找到了一种能够实现信息刺激和信息增值的会议模式,在企业进行发明创造和合理化建议方面效果显著。他提出头脑风暴法之后,很快就在美国得到了推广,随后日本人也相继效仿。
美国北方常下暴雪,有一年雪下得格外大,冰雪积压在电线上导致很多电线被压断,严重影响了通讯。电讯公司想尽办法也没能解决这一问题。后来电讯公司经理召集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举行了一次头脑风暴座谈会。
在会议上大家提出了不少奇思妙想,有人提出设计一种电线清雪机;有人提出提高电线温度使冰雪融化;有人提出使电线保持震动把积雪抖落。这些想法虽然不错,但是研究周期长,不能马上解决问题。还有人提出乘坐直升飞机用扫帚扫雪,这个想法虽然滑稽可笑,但是有一个工程师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想到用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将积雪扇落,他马上把这个想法提出来。这个设想又引起其他与会者的联想,人们又想出七八条用飞机除雪的方案。
会后专家对各种设想进行分类论证,一致认为用直升飞机除雪既简单又有效。现场试验之后,发现用直升飞机除雪真能奏效。就这样,一个困扰电讯公司很久的难题在头脑风暴会议中得到了解决。
头脑风暴的意义在于集思广益。为了保证头脑风暴发挥作用,奥斯本要求与会人员务必严格遵守四个原则:
自由设想。与会者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无拘无束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鼓励与会者提出独特新颖的设想,因此与会者要畅所欲言,不要担心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荒谬的、不可行的或者离经叛道的。
在平常的会议中,我们力求让自己提出的建议和想法符合逻辑,因为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建议得到别人的认可,不会提出一个连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的想法,这就放过了很多潜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头脑风暴会议就是要求我们天马行空地思考,无所顾忌地表达,让那些潜藏的方案显露出来。
延迟评判。不许在会上对别人提出的设想进行评论,以免妨碍与会者畅所欲言。对设想的评判要在会后由专人负责考虑。
在平常的会议中,大家总喜欢用批判的态度对待别人提出的一些想法,挑毛病是很容易的事,然而这种批判的态度使很多优秀的设想被扼杀在萌芽之中。比如,在美国电讯公司的会议中,当有人提出“乘坐直升飞机用扫帚扫雪之后”,如果有人说“这个想法太离谱了”,那么就不会有后面的“用螺旋桨扇雪”的设想。
追求数量。与会者要运用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提出设想,数量越多就越有可能产生高水平的设想。
日本松下公司鼓励职工运用头脑风暴法提出改进技术、改进管理的新设想,1979年一年内产生了17万条新设想。公司从如此多的设想中选出优秀的、建设性的设想应用在设计和管理领域,使生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引申综合。在别人提出设想之后,受到启发产生新的设想,或者把已有的两个或多个设想综合起来产生一个更完善的设想。
头脑风暴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艺术,头脑风暴的技能需要不断提高。人们常常把合作的好处比作1+1>2,头脑风暴并不仅仅是把各自的想法罗列出来,还有一个激荡的过程,一个想法催生另一个想法从而得到更多更好的想法。有交流、有发展才有创新。
头脑风暴的效果显而易见,因此在世界各国受到了普遍欢迎,各国在不断应用中对头脑风暴法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以适应不同团体的需要。我们这里介绍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三种典型的头脑风暴法。
美国逆向头脑风暴法:这是美国热点公司对头脑风暴法的发展,其特点是不但不禁止批判,反而重视批判,旨在通过批判使设想更完善。这种方法与美国人那种自由、开放的性格相适应。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因为批判而导致大家不愿意提出荒谬的设想。
德国默写式头脑风暴法:这是德国学者鲁尔巴赫根据德国人惯于沉思和书面表达的特点而创造的会议方法。其特点是每次会议由6个人参加,每个人在5分钟之内提出三个设想,所以这种方法又叫“635法”。主持人宣布议题之后,发给每个人一张卡片,卡片上有3个编码,两个编码之间有一定的空隙,为的是让别人填写新的设想。在第一个5分钟内每个人在卡片上填上3个设想,然后传给下一个人。在下一个5分钟内,大家从上一个人的设想中受到启发填上3个新的设想。这样传递半个小时之后,可以产生108个设想。
日本NBS头脑风暴法:这是日本广播公司对头脑风暴法的发展,是一种事务性较强的方法。具体做法是主持人在会议召开之前公布议题,并发给与会人员一些卡片,要求每个人提五条以上设想,每一条设想写在一张卡片上。会议开始后,与会人员逐一出示自己的卡片并发言。当别人发言的时候听众如果产生了新的设想,就把设想写在备用的卡片上。发言完毕之后,主持人收集卡片并按内容分类,然后在会议中讨论、评价,选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头脑风暴作为一种激励集体进行创新思维的方法在企业和设计性团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实用,比如在学校中老师可以组织头脑风暴会议,让学生们讨论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如何丰富课外生活等问题。家庭成员也可以召开小型的头脑风暴会议讨论如何度过周末,如何使晚餐更丰盛等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训练可以逐渐提高发散思考的能力。
4.删繁就简法
面对困难找不到出路,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陷入了自己设置的圈套之中,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弄复杂了,结果越来越乱,理不清头绪,本来几分钟就能搞定的问题要用一天的时间来解决,本来轻轻松松就能做完的工作,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用删繁就简法思考问题了。
删繁就简思考法就是让我们把繁杂的、与主题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删掉,减少不必要的环节,然后把握事物的重要方面和本质规律,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容易。
亚里士多德说:“自然界选择最简单的道路。”你抛一块石头到空中,它一定是沿着最短的那条路径落下来。本来很简单的事情,我们何必把它弄复杂呢?那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还未必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不要人为地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要知道,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很简单,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却很难。德国科学家克林凯就曾说过:“最容易和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难找到的。”
删繁就简的思维方法有三种具体的做法:剪枝去蔓、同类合并和寻觅捷径。
剪枝去蔓
剪枝去蔓就是我们排除问题的旁枝错节,去除掉可以不予考虑的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干。
15世纪,罗马教皇把异端分子奥卡姆·威廉关进监狱,以禁止他传播异端思想。但是,没想到奥卡姆竟然逃跑了,并且投靠了教皇的对头罗马皇帝路易四世。他对路易四世说:“你用剑保卫我,我用笔捍卫你。”
在皇权的保护之下,奥卡姆著书立说,他的一句格言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著名的“奥卡姆剃刀”的中心意思,它的含义是一个具体存在的理论一经确定,其他干扰这一理论的普遍性感念都是无用的,应该像多余的毛发一样剔除掉。它还告诉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把握事情的实质和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人们本能地追求全面和安全,喜欢把事情弄复杂,事实上这样往往造成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事物的一些结构和功能变得不合时宜而成为累赘。用“奥卡姆剃刀”把多余的东西去掉,事情会变得更简单、更方便。
最初的火车车轮上装有齿圈,为的是与铁轨上的齿条相契合,以保证火车稳定前进。一些专家认为如果车轮没有齿圈,火车就会打滑,甚至脱轨。火车的司炉工人司蒂文森有一天看着车轨展开了想象,如果把齿圈和齿条去掉会怎么样呢?他进行了大胆的试验,结果发现火车不但没有脱轨,反而大大提高了行使速度。
即使是一件小物品也可以删繁就简,使制作工序和操作过程更简单。比如钢笔,最初的笔舌处有多道凹槽,为的是蓄积墨水,后来有人把凹槽去除掉之后,发现照样可以流畅地书写。以前的钢笔帽里面加工有螺纹,为的是能够固定在笔筒上,有人尝试着把螺纹去掉之后,发现没有螺纹也能很好地固定笔帽。
如果你现在正为一些复杂的问题感到烦恼,请试着拿起奥卡姆剃刀把那些复杂的想法剔除掉,露出事情的本来面目,也许你能立刻找到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类合并
同类合并是指把同类问题合并起来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伊莱·惠特曼被称为美国“标准化之父”,因为他首创了流水作业批量生产的工厂运作模式。
美国爆发南北战争的时候,伊莱·惠特曼与政府签订了两年内提供1万支来复枪的合同。那时的生产模式是由每个工匠负责制作一支枪的全部零件,然后再组装成枪,生产效率非常低,1年才生产了500多支枪。这样下去,无论如何也完不成任务,惠特曼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他运用同类合并的思考法想到,如果让每个人负责制作一个零件,然后由专门的人负责把零件组装成一支枪,这样会不会快一些呢?
他把制枪的过程分为几道工序,每个员工只负责其中一道工序,他还对枪支零件的尺寸制定了一些标准,这样生产的每一个零件都一样,最后生产出来的都是标准化的枪。这样实行之后,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如期完成了任务。
把同一道工序合并在一起,就能使每个人的工作流程更加简单,每个人只负责生产一个零件,就可以大大提高熟练程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寻觅捷径
寻觅捷径就是让我们的思维简洁化、理想化,单纯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便捷的方法。
一位叫贝特格的保险推销员就是这样挽救自己事业的危机,并走向成功的。贝特格刚进入保险行业的时候踌躇满志,但是一年之后他就灰心丧气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地工作,业绩却一直不好。某个周末的早晨,他决定理出个头绪来。他问了自己下面这3个问题:问题到底是什么?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解决方案是什么?
最让他苦恼的问题是当他与客户洽谈业务的时候,有些客户突然打断他,说下次有时间再面谈,结果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下次”面谈上,收获甚微却给他带来强烈的挫折感。他把自己一年的工作记录做了一番统计,发现一次谈成功的客户占70%,两次谈成功的占23%,只有7%的生意需要三次以上的洽谈。他却被那7% 的生意折磨得筋疲力尽。他决定不再为那些需要3次以上洽谈的生意奔波,把省下的时间用来开发新的客户。结果他的业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翻了一倍。
洞悉问题的根本所在,简单地去想,简单地去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时,不妨也用删繁就简的思维方法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抓住影响问题的关键点,找到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用“釜底抽薪”的方法,就能把问题轻松化解。
5.转换思维法
转换思维实际是一种多视角思维,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现象,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会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思考同一问题,会得到更加完满的解决方案。
如果我们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方式对自己不利,就应该转换一个思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说不定可以让问题迎刃而解。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的老婆擅长做帽子。连年战乱使他们苦不堪言,这个鲁国人决定搬到越国去谋生。他的朋友听说赶忙劝阻他:“你到越国去肯定穷得没有饭吃。因为越国人喜欢光脚,不用穿鞋,而且他们披头散发不用戴帽子的。你们的东西在那里一定卖不出去。”于是,这个鲁国人听从了朋友的劝告,没有搬到越国去。
越国人和鲁国人的生活习惯虽然有差别,但是作为人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越国是正在发展中的蛮荒之地,穿鞋戴帽是必然趋势。这个鲁国人本来可以宣传穿鞋子的好处,说服那里的人们穿鞋子,那将是一个多么广阔的市场啊!可惜他没有这么做。
几千年之后,有两个商人一起去非洲卖鞋子。那时的非洲人刚刚改变以前穿兽皮、披树叶的习惯,穿上了衣服,但是他们还都是光着脚走路。一个商人看到这种情况之后认为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根本就没有市场,于是他去别的地方卖鞋子了。另一个商人却想:这里的人都没有鞋子穿,鞋子的需求量太大了,真是赚钱的好机会!于是他留下来,结果成功地把鞋子卖给所有光脚的人,成了富甲一方的大鞋商。
转换思维还要求我们从不同方面对同一对象进行考察,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比如,法官判案时,原告和被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偏执一端,很可能会冤枉好人。只有转换思维,全面了解事情的原委,才能做出公正的裁决。
转换思维可以帮我们精确地理解某一事物的内涵和外延,并对事物的概念做出规定。语义学家格雷马斯说:“我们必须对一些基本概念,不厌其烦地进行定义,尽量确保做到精确、严格,以确保新概念的单义性。”所谓“不厌其烦地进行定义”,就是不断转换思维,从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和推敲。对事物外延的把握更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比如对历史时期的划分,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从物质材料的角度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高分子时代;从能量的角度可以把近代史分为蒸汽时代、电子时代、原子能时代等等。
此外,转换思维可以避免思维定势,对于发明创造来说有重要意义,每转换一个新的视角都可能引发一个新发现或新发明。
美国玩具制造商斯帕克特发现那些玩具设计师设计的玩具单调、陈旧,没什么新鲜感,很难引起儿童的兴趣。因为那些设计师都是成年人,他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很难从孩子的角度来设计玩具。要想设计出受欢迎的玩具,必须知道孩子们的想法。于是,斯帕克特请来一位6岁的小女孩玛丽亚·罗塔斯作为玩具设计的顾问,让她指出各种玩具的缺点,以及她希望生产出什么样的玩具。在小女孩的点拨之下,斯帕克特公司生产的玩具销路很好。
这个例子说的是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思维转换,此外,思维转换还有男人与女人之间的转换,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转换,整体与局部的转换,肯定与否定的转换,科学与艺术的转换等等。思维转换的方法不一而足,这里我们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训练方法。
反向转换法
《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朴素的辩证法向我们讲述了深刻的道理。向反向去求索,站在事物的对立面来思考往往能够突破常规,出奇制胜。你可以向对立面转换事物的结构、功能、价值,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对结构和功能的转换可以让你有发明创造,对价值的转换可以让你变废为宝,对态度的转换可以让你心胸开阔,荣辱不惊。
相似转换法
这种转换法有助于我们对同一对象,同一问题进行全面、整体、系统的把握。比如下面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1.生命、血肉、植物、爱情、真理、繁荣
2.原始、开端、最初、胚胎、萌芽、发展
每一组中的一个或几个词都可以成为理解本组中某一个词的新视角。这种转换方法可以启发新的隐喻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对于在科学研究中建立理论模型有重要意义。
重新定义法
如前面所说,转换思维可以使概念的定义更加精确,反过来,通过对某一概念重新定义可以训练我们转换思维的能力。对文字的翻译也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台湾诗人余光中说:“翻译一篇作品等于进入另一个灵魂去经验另一个生命。”这种“经验”可以让你视野更加开阔。
征询意见法
一个人的思路毕竟有限,要想实现多视角思维,就应该借助集体的力量。征询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可以让你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更加完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当年为了演好曹操这个角色,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的几百个人进行调查,询问他们对曹操的看法。别人的意见让他对曹操的各个侧面都有所了解,他的演出自然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实践转换法
实践转换可以让你在对问题的实际操作中,获得对事物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发现某种新的意义。比如,大学生写论文,纯粹研究理论只能是闭门造车,如果去参加相关的实习,就会对理论知识产生新的认识。此外,经历一下你没有体验过的生活可以让你改变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6.因果逆向法
所谓因果逆向法,和前面“颠倒思维法”中的“因果颠倒”有些类似,即有意识地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颠倒一下,看由结果能否导出原因。这种思维方法在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许多科学发明都是建立在这种思维方法的基础上。除了在“因果颠倒”中提到的法拉第发明由“电生磁”而产生“磁生电”的联想,并最终发现电磁感应原理和世界上第一台发电装置外,科学上的类似事件还有不少。
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发明了伏特电池,首次实现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英国化学家戴维得知这个消息后,便想:既然化学能可以转换成电能,“反过来”电能是否也可以转化为化学能呢?于是戴维做了电解化学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
当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也同样用的是这种思维。
1877年,他在试验改进电话时,意外地发现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音会引起相应的震动,他就想:若反过来,这种震动能否使原先发出的说话声音不失真地重现呢?根据这一逆向的设想,爱迪生经多次试验终于发明并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会说话的机器——留声机。
除了上面故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造方法,因果逆向法还有另一种体现。我们知道,人们在发明一个东西的时候,往往是根据已有的条件进行创造,不过,运用因果逆向法,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提出发明的结果(发明物),然后分析这项发明有什么特点,再考虑如何去实现这些特点,最后再确定该发明的真正外观和结构。
有个善于动脑筋的中学生为了解决人们忘记关水龙头后浪费水的问题,想要发明一种新型水龙头。他从“当停水后,若忘记关闭水龙头,水再来时,能自动关闭,防止水浪费”这一结果出发进行思考,设计了一个当停水后水再来时能自动切断水流的装置。他运用内燃机气缸结构的活塞运动和气缸外冷却水套的工作原理,当停水后水再来时,水从阀体进入空心活塞内,利用水流动量变化产生冲力推动活塞,实现自动放水。当水槽注满水后,浮球上浮,通过杠杆将力传递到活塞,使它反向运动,堵住阀门口,切断水流。
可以看出,因果逆向法的关键便是要突破惯性思维,颠倒已有的因果逻辑,从而取得新的发现。当然,不是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
7.观点逆向法
观点逆向法,即采用一种与常规、大众不同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以获得新颖的见解和结论。这种思维方法往往能够极大地使我们摆脱从众心理,增强我们思考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思路在文学和学术上经常用到。
牛郎、织女在每年七夕相会的故事,是历代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历代文人歌咏这个事件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比如大诗人李商隐、杜牧均曾有有关的诗词作品,不过,多数文人对此的态度都是为两人的长期“分居”而遗憾,但是,宋代词人秦观却一反这种态度,写下了一首《鹊桥仙·七夕》的词作,其除了在前面赞美牛郎织女的爱情外,在结尾处笔锋一转,提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新颖观点,顿时使得此首词作在众多同主题词作中脱颖而出。
再看有关长城的作品。历代文人对于这个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一向视之为中原王朝防御草原民族南下的有力屏障,吟咏长城的作品也大多充满赞叹。但是,康熙年间的书生张廷玉却一反这种态度,留下了“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的诗句,一下子显得与众不同,不落窠臼。相传张廷玉也正是因为这首诗而受到了康熙的器重。
还有,《史记》中的“孟尝君列传”一篇文章中,说孟尝君借助于鸡鸣狗盗之徒得以从秦国逃脱,因此被历代视为善于纳士的典范。但是,到宋代时,王安石则在《读孟尝君传》一文中,一反众人观点,提出了“如果孟尝君真的善于纳士,则一个真正有才能的士便足以使得齐国雄霸天下了,哪还用得着这些鸡鸣狗盗之徒出力,因此孟尝君并不善于纳士”的观点,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总之,观点逆向法便是这样一种故意与众人“对着干”的思维方式,其总体上可算作一种求异思维。学会这种思维方式,能够使我们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与见解,说话或写文章时都能出语不凡,让人刮目相看。另外,不仅是人文学科,在自然科学领域,此思维方法有时也能够帮助人们摆脱惯性思维,获得新的发现。
需要指出的是,观点逆向思维并不是盲目地追求与众不同,提出的新观点要合乎逻辑,能自圆其说,让人信服。
其实,在现实中我们不妨经常有意识地进行一番练习,比如在《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历来被人视作淫妇,但是如果站在她的角度来说,她本人不也是值得同情的吗?武松历来被视作英雄好汉,在“血溅鸳鸯楼”一章中,张都监和蒋门神被武松杀死是罪有应得,但是包括张都监夫人和府中丫环、仆人在内的几十口人,武松凭什么杀死他们呢?从这个角度来讲,武松可以说只是个杀人魔鬼罢了。
再比如,有句话叫“开卷有益”,这话在古代书籍少的年代可能不错,但是在如今书籍泛滥、泥沙俱下的信息时代,这话难道不值得重新思考吗?
…………
8.倒转思维法
倒转思考法又叫逆向思维法,是指从思考对象的反面或侧面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思考方法。
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
如果让四个瓶子全部正立着摆放,你将永远找不到方法。把一个瓶子倒过来试试。想到了吗?把三个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将倒过来的瓶子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这时你制造了很多个等边三角形,任意两个瓶口之间的距离都是正三角形的边长。
没有人规定一定要把瓶子正立摆放,但是很少有人想到把瓶子倒过来。因为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有时候按照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思考问题你会找不到出路,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你可以试着突破惯性思维的条条框框,从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倒转思考法最初由哈佛大学教授艾伯特·罗森和美国佛蒙特州投资顾问汉弗莱·尼尔共同提出,他们把这种思维方法表述为:“站在对立面进行思考。”倒转思考法就是让我们打破常规思维模式的束缚,表现为对传统观念的背叛。采用倒转思考法的前提是对思维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细致地了解思维对象的具体情况。此外,进行倒转思考的人还要有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
运用倒转思考法,我们可以注意并思考问题的另一方面,从而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属性,有助于开拓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曾经说:“如果我取得一点成功的话,那是因为我对什么问题都倒过来思考。”倒转思考法的作用可见一斑。
宋灭南唐之前,南唐每年要向大宋进贡。有一年,南唐后主李煜派博学善辩的徐铉作为使者到大宋进贡。按照规定,大宋要派一名官员陪同徐铉入朝,但是朝中大臣都认为自己的学问和辞令比不上徐铉,大家都怕丢脸,没人敢应战。
宋太祖很生气,但是又无可奈何。他也不想随便派个人去给朝廷丢脸。后来,他想了这样一个办法:让人找到十个魁梧英俊,但又不识字的侍卫,把他们的名字呈交上来。然后,宋太祖找到一个比较文雅的名字,说:“此人堪当此重任。”大臣们很吃惊,但是没人敢提出异议,只好让大字不识的侍卫前去接待徐铉。
徐铉见了侍卫先寒暄了一阵,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但是不管他说什么,侍卫只是频频点头,并不说话。徐铉想“大国的官员果然深不可测”,只好硬着头皮讲。可是一连几天,侍卫还是不说话。等到宋太祖召见徐铉时,他已经无话可说了。
宋太祖就是利用逆向思维来应对南唐的进贡官员。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对付能言善辩的人应该找一个更加善辩的人,但是宋太祖却找了一个不认识的字的人,效果居然不错。因为徐铉也是按照常规的思维方法来想问题的,他认为宋朝一定会派一个数一数二的学者来接待自己。面对不说话的侍卫,他猜不透,但又不敢放肆,结果变得很被动。
1935年之前,英国出版商出版的书大部分是精装书。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做:印在铜版纸上的字的确看起来比较舒服,大篇幅的图片也更加吸引人,大块的空白使读者省去了许多时间。更加重要的是,英国的读者都是贵族——他们有的是钱,而精装书更能够帮助他们展现自己与众不同。出版商靠精装书赚到了不少钱,他们的思路是把书做得更加精美,从而把价钱定得更高。
1935年艾伦·雷恩开创了企鹅出版社,他是一个喜欢特立独行的人,当别的出版商力求把书做得更加精美的时候,他准备出版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平装书,每本只卖6便士——相当于一包香烟的钱。
这套丛书每本只卖6便士——大概相当于一包烟的钱。书商觉得这太荒谬了,纷纷向他质疑:“既然连定价七先令六便士都只能赚一点钱,六便士怎么能赚钱?”很多作者也担心自己赚不到版税。只有伍尔沃斯公司配合艾伦·雷恩,但这是因为他们店里只卖价格在6便士以下的商品。
出乎人们的意料,那套售价6便士的企鹅丛书一经出版后,立即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人们争相阅读。事实上,也正是出版平装书籍让企鹅公司在日后成为了一个大品牌,艾伦·雷恩成了英国出版史上的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
传统观念认为图书装帧越精致才能卖高价,只有卖高价才会越赚钱,艾伦·雷恩反其道而行之,出版朴素的平装书,把价格降到最低,这正是对倒转思考的运用。结果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
这种思维方法应用在发明创造上很有效果。比如,有人觉得传统的绣花针拔出后需要掉头再穿回去,很费时间。于是发明了双向针尖的绣花针,把针鼻放在中间。没有人规定针鼻一定要在针的尾部啊!
逆向思维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逆向思维可以让你突破对事物的常规认识,创造出惊人的奇迹。如果向前走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当你需要寻找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当你不满于步别人的后尘,希望突破常规思路时候,就可以回过头来向相反的方向试试。
倒转思考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把条件、作用、方式、过程、观点、属性和因果倒转过来思考,还可以把人物、情景、结果颠倒过来思考。在以后的章节,我们将具体地介绍这些倒转思考的方法。
9.补白填充法
由于时间和空间条件限制,人们只能认识客观事物的一部分,在对事物的运作过程进行全盘思考的时候,有些环节可能会出现缺失。所谓补白填充就是运用想象对缺失的内容进行填补,以增强事物的完整性。这种思考方法在实际中非常实用,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对未知领域做出预测,这在科学研究领域里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还可以帮我们发现市场中的空白点,抓住商机。
19世纪的物理学家已经能够确定在原子中存在两种粒子,一种带正电,一种带负电,但是不能确定这两种粒子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的。这既不能仅仅用逻辑思维来进行推论,也无法通过观测来证明。于是有些科学家对原子内部结构进行大胆想象,推测两种粒子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
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可的设想有两种,一种是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提出的“葡萄干面包模型”,一种是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的“太阳系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带负电的粒子镶嵌在由带正电的粒子构成的球状实体中,就像葡萄干镶嵌在面包里一样。太阳系模型认为带负电的粒子围绕占原子质量绝大部分的带正电的粒子的原子核旋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旋转一样。这两种模型的区别在于是否认为正电粒子与负电粒子之间存在空隙。后来的试验证明卢瑟福的太阳系模型是正确的。
汤姆森和卢瑟福就是运用补白填充的思考方式另辟蹊径,通过想象来补充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认识的不足。当然,这种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以现有的科学知识作为想象的基础,根据已知推测未知的过程。
与组合想象相比,补白填充更加需要思考者理智的逻辑思维,也就是说补白填充必须建立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之上,通过已知信息的充分分析之后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发挥想象填补空白内容。如果不顾已有的信息,对问题进行随意的想象,最后得到的方案可能会与事物的运作过程不协调,因而不能解决问题。
由于时空限制,在现实中我们无法看到事物过去和未来的景象,这时就可以运用补白填充,发挥想象把过去的事物和未来的事物构想出来,展现出来。比如,考古学家可以根据残缺不全的古生物化石,想象出古生物的原貌和它当初生存的状态。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或各种模型材料还可以把想象中的图像和模型展现出来。比如,建筑工程师或城市规划师首先要在头脑中想象出设计方案,然后在图纸上绘制出设计蓝图,用3D做出效果图,或用各种模具做出模型。
补白填充的应用还体现在通过大胆想象寻找商机。在商界,抓住市场空白点是成功的重要策略,空白点没有竞争,因而很容易获利。寻找空白点的思路有两条,一条是找那些已经存在但是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的市场,另一条是开发全新的产品,创造新的市场。显然,前一种方法要容易一些。
身价亿万的香港富豪霍英东当年就是靠补白填充思维发家致富的。香港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贸易港口和东南亚重要的交通枢纽,建筑行业发展很快。很多人看到搞建材有利可图,纷纷投身于建材市场。但是与建材市场紧密相关的河沙市场却无人问津,因为海底捞沙工作量大,而且利润有限,那些想赚大钱的人对此不屑一顾。这使建材市场留下了一个空白空间,霍英东看准了这个空白决定大干一番。
他分析了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之后,觉得应该能够赚钱。于是他从欧洲购进先进的淘沙机船,这种新型的挖沙船20分钟就可以挖出2000吨沙子,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先进机器的使用还降低了用工量,改进了工作方法。很快,被人们冷落的河沙市场给霍英东带来了滚滚财源,他成了香港最大的河沙商。当别人看到他的成功想效仿的时候,他已经取得了香港海沙供应的专利权了。
霍英东正是运用了补白填充的思考法,抢占商机,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
如果想创造商机,就要关注人们的需要,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新的发明创造,推出前所未有的产品。比如某家蛋糕店推出了一种可以食用的照片,贴在生日蛋糕上,很受欢迎。北京某家具公司一改传统家具的死板风格,开发出一种可以拼装、变形的家具。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家具的结构以适应居室的格局。某厂家推出了一款屏幕可以被扭曲拉伸的手机,机身由传导型织物做成,不但可以折叠,而且没有突起的键盘按键,因此占用空间非常小,方便携带。
可见,补白填充想象的意义还在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开发出能够解决某种问题的新产品。
最初的洗衣机没有过滤网,衣服洗完之后经常沾上一些小棉团之类的东西。这个问题让家庭主妇非常烦恼,她们建议厂家解决这个问题。技术人员经过研究之后,虽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是都比较复杂,而且会大大增加洗衣机的体积和成本。厂家觉得没有必要为了这个小问题大费周折,于是不再试图改进。
一位叫笥绍喜美贺的日本的家庭妇女想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有一次她看到孩子们用网兜捕捉蜻蜓的情景,心想如果做一个小网兜是不是也可以把洗衣机中的杂物网住呢?她用了三年时间不断尝试、改进,终于发明了简单实用的过滤网。她把这项发明申请专利,仅在日本她就获得1.5亿日元的专利费。
10.类比思考法
类比思考法是指把两个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并进行逻辑推理,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然后运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思维方法进行发明和创造。类比思考法可以分为直接类比、间接类比、幻想类比、因果类比、仿生类比和综摄类比。
类比思考法的意义就是在比较中进行创新,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发现未知属性,如果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那么就可以推测另外一个与之类似的对象也具有这种属性。比如,桔子和橙子在外观上很相似,已知桔子的味道是酸酸甜甜的,由此可以推断橙子的味道也是酸酸甜甜的。
第二,把一事物的某种属性应用在与之类似的另一事物上,带来新的功能。如果其中一个对象的属性能带来某种功能,那么如果我们赋予另一个对象同样的属性就能得到类似的功能。比如,茅草的锯齿状叶片能够划破手指,那么如果把铁片做出锯齿状的边就发明了锯子,可以锯断大树。
类比思考法是创造学领域里的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都很广泛。可以说类比思考法把世间万物都囊括在了思考范围之内,因而能大大拓展我们的视野,有利于开拓新的思路。很多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是通过类比思考法得到的。
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长期考察,发现我国东北松辽平原的地质结构和中东的地质结构很相似。大家都知道中东地区盛产石油,那么松辽平原是不是也蕴藏着大量石油呢?李四光运用类比思考法推断这是很可能的。经过一番勘探,果然发现了大庆油田。
类比思考法的思维模式如上图所示,已知思考对象A中具有属性a、b、c、d,思考对象B中具有属性a、b、c,那么我们可以推断B中也具有属性d。当然,这个逻辑推理只是给我们拓展了一条思路,是不是真的这样,还需要检验。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之间应该具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已知的共同属性与我们推断的属性之间应该有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保证推断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如果雷安军把残株栽植的原理应用在黄瓜上,可能就不会产生什么效果了。虽然都是蔬菜,但是黄瓜属于葫芦科,青椒属于茄科,不具备太多的可比性。
运用类比法进行思考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对比中找到相似点和不同点,这就要掌握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思维方法:
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简单地说是找到两个类似事物之间的区别,利用不同点进行发明创造。不同点可以给大脑带来新的思考角度,需要我们运用新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观察,以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在思考对象中寻找新的属性和功能。
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简单说来是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到共同之处,利用相似点进行发明创造。我们把熟悉的某种事物的属性或功能应用在陌生的事物上,使陌生的问题变得更容易处理。
熟练掌握类比思考法之后,我们就能完善对事物的认识,从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中找到各种隐蔽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些关系展开设想进行推理,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11.综摄类比法
1944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威廉·戈登提出了综摄类比思维方法。戈登发现很多创新发明不是来源于缜密的判断推理等逻辑思考,而是受到日常生活中各种外部事物的启发而产生的。综摄类比就是以这些外部事物或已有的成果为媒介,激发出来的灵感进行创造发明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摄类比包括两个思维阶段:了解问题阶段和解决问题阶段。在了解问题阶段主要用分析的方法,全面地认识问题,并把握问题的主要方面和各个细节。人们本能地排斥任何陌生的东西,只有把陌生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加深对陌生事物的了解,才能把它纳入可以接受的思维模式中。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尽可能多地掌握它的细节和信息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过分沉湎于问题细节的分析,就会舍本逐末,贻误发明创造。了解问题的目的只在于明确思考对象,确定发明课题。在解决问题阶段要求我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跳出常规的思维模式。摆脱习惯的束缚,把习以为常的事物当作陌生的东西。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刚刚来到地球的外星人,你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在这个阶段,思考者可以选择世间万物作为解决问题的类比对象。威廉·戈登还给出了三种类比技巧:亲身类比、比喻类比和象征类比。亲身类比是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思考对象,简单的引导形式是“如果我是它,那么……”比喻类比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可以把不同类的事物联系起来。例如我们说A像B,那么不仅A获得了B的属性,而且B也获得了A的属性。运用象征类比我们可以在古代传说、小说、科幻作品、童话寓言中寻找与思考对象类似的事物。激发点体现在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方面,比如电脑是对人脑的模拟等。
综摄法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以讨论小组的形式来应用更有效果。各种不同知识背景的有创造潜力的人员组织在一起,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讨论,能够激发出更多、更奇妙的创造性设想。要想发挥综摄类比思考法的长处,讨论小组的成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此外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最好还要有擅长比喻的能力。讨论小组还需要一名具有组织能力的主持人,负责把握会议方向,引导成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会议成果。
综摄类比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1.明确问题:对思考对象和思考目标进行陈述,问题可以由外部提供,也可以由思考者自己确定。
2.分析问题:对给定的问题进行解释,使陌生问题变为熟悉。把握问题的主要方面和枝节问题,确定思考方向。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问题,摆脱已知定律和常规思维的束缚,找到影响问题的根本所在。
3.引导问题:运用亲身类比、比喻类比、象征类比这三种类比技巧引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4.解决问题:是指把通过亲身类比、比喻类比和象征类比所得到的想法与思考的目标结合起来,形成新颖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类比事例的分析得出理论上的抽象结果,然后从这个抽象结果中得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12.简约思维法
所谓简约思维,顾名思义,即在思考的时候,尽量使用一种简洁化的思维,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简约化思维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许多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人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因为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往往会漫无目的地围绕着这个问题提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此一来,一个小问题变成了一个大问题,一个问题变成了多个问题,结果,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肥胖”,解决问题的思路也离问题的本身越来越远。举个例子:
有个人想在客厅墙上钉一幅画,他将画扶在墙上,正准备砸钉子,突然想道:“这样不好,最好钉两块木板,再把画挂上。”于是,他便找来锯子,开始锯木。但是,还没有锯两三下,他发现这锯子太钝了,最好先磨一磨。他又去找来了锉刀,不过,他又发现这个锉刀的把手不太好使,便决定给锉刀换个把手。哪儿去找把手呢?他脑袋一转,想到可以到城外的小树林里去砍个把手。因为距离远,他便想去借邻居的摩托车来骑。但是,邻居告诉他自己的摩托车没有油了,需要他先去给摩托车买点油来用。这个人一听,二话没说,提上油壶便往附近的加油站走去……可以想见,这个人到底什么时候能将这幅画挂上,还真不好说了。因为天知道他在后面会遇到什么问题!
事实上,这个人便典型地将简单的问题给复杂化了。其实,既然木板不好弄来,他完全可以不要木板了呀,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准备要钉木板的,而只是想把画挂到墙上而已。另外,即使他是个讲究的人,非要将画挂在木板上,那么他也完全可以去邻居家直接借个锯子来用,而不是去借摩托车。再换个角度说,即使借不来锯子,既然要使锯子变快这么麻烦,那么他完全可以凑合着用这把钝锯子来锯木头。总之,他完全不必将这个小问题搞成这么一个长长的“问题串”!当然,现实中,绝少有人真会做出这么笨的事情,不过,这种思维我们未必没有。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间便偏离了原来的问题本身,走到一个与问题毫不相干的思路中去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便是一种简约思维法,将我们的思路从不相干的地方拉回来。这种思维的关键便是要能够时刻在宏观上把握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明白我们本来的目的是什么。
更进一步说,简约思维法的关键便在于能够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而不为没有什么用处的枝蔓所困扰。这里,我们来举另一个例子:
曾经有一次,一家法国报纸举行了一个有奖竞猜活动,其中的一个题目说: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紧急,看样子你最多也只能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成千上万的法国人参与了这个活动。其中,多数人都选择了达芬奇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另外,也有人选择了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反映法国大革命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荷兰大画家大维米尔的《纺织女工》、法国画家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等其他世界名画,许多读者还在自己的答案后面论述这些画的艺术价值,以证明自己答案的正确性。不过,最终获得这笔奖金的是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他的回答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显然,在众多参与者当中,只有贝尔纳才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不用说,卢浮宫中的画作,随便哪一幅都是传世名作。而在失火这种危机的时刻,哪里还有时间去分析画作的艺术价值,最关键的便是救出一幅是一幅了。其实,如果读者具有足够的想象力,想象一下自己身处当时的危急情况中,便不难想象自己肯定会做出和贝尔纳的答案所说的那种选择。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简约思维的关键即是抓住问题的核心。体现在上面的故事中,便是要记住,事情的背景不是艺术鉴赏会,而是救火现场。同样地,在所有的事情当中,都会有一个核心或者叫关键之处的存在,只要抓住了这个核心之处,问题解决起来便可以事半功倍。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使自己逐渐养成这种思维习惯,即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学会删繁就简,忽略枝节。
另外,简约思维还有一个关键,便是要能够打破惯性思维的束缚。比如在上面的故事中,大部分的人之所以会纠结于卢浮宫中的画作的价值,而忽视了事情的关键——这是在救火,便是因为他们被画作的价值所吸引,这显然也是出题者故意利用了人们的惯性思维。而要想具有一种简约思维,便要学会打破思考的惯性。让我们再看下面这则故事:
20世纪中叶,美国太空总署遇到一个难题,即宇航员在太空中的飞行器中写字的时候,由于太空中没有重力,无论是圆珠笔还是钢笔中的墨水都无法下泄,所以宇航员无法在纸上写出字来。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太空总署用高额奖金向全球征集一种供太空中使用的高科技书写工具,其要求:这种笔必须能在真空中使用,必要时能让笔嘴向上书写,还要几乎永远不用补充墨水或油墨。消息传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想出的各种科技含量非常高的方案,纷纷从四面八方邮递来。其中的一个德国小男孩的方案令太空总署的官员看后十分汗颜,这个小男孩的方案是:试试铅笔。
在这个事件中,那个德国小男孩的知识肯定没有其他众多的参与者的多,他的智商也不一定就很高,而他的答案之所以能够傲视群雄,原因便在于其他人一看这是在太空中使用的笔,肯定得蕴含高级的科技才行,因此他们便钻进了一条曲折的胡同里。而这个小男孩则没有被这种惯性所束缚,便是直接面对问题本身,找出了简单的解决办法。
总之,大体说来,简约思维的关键便在于要时刻谨记你最初的目的,在宏观上能够把握事情的关键之处,并且要善于打破惯性思维。
需要提醒的是,简约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思维习惯,更多时候还是一种能力。众所周知,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都是具有简约思维的人,他们能够将纷繁复杂的物理学现象总结成一条短短的公式。这一点也透露出简约思维的“智慧性”的一面。因此,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多动动脑筋,看能不能将问题简单化,这不仅是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智慧的体现。
13.叠加思索法
叠加思索法是一种比较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思维方法。为了形象地对其进行解释,我们来看一个智力题:假如让你将10只乒乓球放到三个同样大小的篮子里,并且要求每个篮子里的乒乓球都是单数。你能做到吗?
按照一般思路来想的话,你肯定会觉得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因为,三个篮子里放10个乒乓球,无论怎么放,似乎都不可能使得每个篮子里都是单数。而反过来,如果每个篮子里都是单数,那么其最终的和一定是个奇数,而不可能是“10”这个偶数。无论从反面还是从正面想,这件事似乎都是不可能做到的。真的这样吗?
实际上,这里你便是被一种惯性思维所束缚了——题中并没有规定三个篮子都必须平放在桌面上呀,如果我们将篮子叠起来会如何呢?那么,顺着这个思路,我们会发现三个叠起来不行,而将其中两个篮子叠起来,在里面放上1、3、5、7或者9个乒乓球,而在另一个单独放的篮子里放上与前面对应的9、7、5、3或者1个乒乓球,这下便满足了题中的条件了。
其实,类似的智力题在许多思维开发性的书中都可以看到,其关键就在于打破惯性思维。因此可以说,叠加思维可以算作是求异思维中的一个小类型。它提醒我们,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也许难住我们的不是题目,而是我们头脑中固有的障碍。找出并剔除这个障碍,问题便迎刃而解。
14.特异搜索法
所谓特异,即与一般情况或规律相区别,而一般情况或规律,反映在人们的主观意识里,便是经验。一般而言,凭借经验,人们往往能够更加方便地理解和把握世界,做事情时也往往会更有效率。但是,经验有时候也会给人们带来束缚,使得人们在匆忙之间下错误的结论。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个将近30岁的男子,在某宴会上遇到了一个漂亮的少女,他一下子喜欢上了她。但是,他担心自己的年龄比女孩子大得太多了,于是,他找了许多人打听女孩子的年龄,但是,他最终没有问出来。就在他感到有些失望时,那个女孩子知道了,主动对他说:“你想知道我的年龄是吗?我可以告诉你:过两天就是我22周岁的生日,可是去年过元旦时我还不到20岁。”
年轻人听到女孩子这样的说法,觉得女孩子可能是嫌他年龄太大,在戏耍他,于是沮丧地离开了宴会。
而事实上,女孩子对于这个气质不俗并且对她痴情的男子感觉很不错,所以并没有戏耍这个男子,她说的是真实情况。乍一看,这个女孩子的说法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按照我们的经验来想,20岁过了应该是21岁啊!怎么可能会是22周岁呢?但是,不要忘了,这种理解只是一种通常的情况,如果在一个特殊的前提下,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而这里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女孩的生日和女孩当时说话的日期。事实是,那个女孩子的生日是1月2日,而她说出那番话的当天则是12月31日。这样一来,她去年元旦时是19岁,1月2日是20岁;而今年1月1日还是20岁,1月2日21岁。而两天后的1月2日正好是她22岁生日,到时她当然就是22岁了。显然,那个男子是太急躁了点,如果他能够在遇到问题时,不那么匆忙地按照自己的固有经验下判断,而是能够在经验之外寻找特殊化的情况,那么他可能便能抓住这段姻缘了。其实,这便是一种特异搜索法的思维习惯。
应该说,这种思维往往能够使得我们在常人长生惰性的地方,进一步思考,从而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关于此,下面这个故事便是明证。
2001年5月20日,美国推销员乔治·赫伯特成功地将一把斧子推销给了美国总统布什。随即,布鲁金斯学会把刻有“最伟大的推销员”字迹的一只金靴子授予了他。这是自1975年以来,继该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推销给当时在任的尼克松总统之后,又一名学员获此殊荣。
事情是这样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成立于1927年,以培养出了不少杰出的推销员而闻名于世。该学会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学会都会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员去完成。例如,在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就出了这样一道题目:“请把一条三角内裤推销给克林顿总统。”在题目出来后的8年间,有无数学员试图去完成这个题目,最后都无功而返。当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便把题目换成了:“请将一把老斧头推销给小布什总统。”
鉴于前8年的失败和教训,许多学员都知难而退了。大家都这么想,布什总统整天大事缠身,要一把斧头干吗呢?况且,即使需要斧头,他也不需要自己亲自购买。退一万步,即使他亲自买斧头,也肯定看不上“我”手头的这把又笨重又钝的老斧头。但是,在记者采访乔治·赫伯特时,他告诉记者,其实他向布什总统推销斧头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工夫,他说道:“我觉得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小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个农场,农场里面长着许多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总统先生,我曾经有幸参观了您的农场,发现里面长着许多矢菊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斧头砍去这些枯树。但是以您的体质而言,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斧头显然有些轻,所以我想您需要的是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老斧头,很适合砍伐枯树。假若您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不久,布什总统就给我汇来了15美元。”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推销员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因为他具有了一种特异搜索法的思维——那么多人因为在向克林顿推销的过程中失败了,而如同前面所分析,布什总统需要一把老斧头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笼统地看,这件事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也正是因为此,众多推销员知难而退了。但是,这个推销员却没有受这种笼统的判断所束缚,而是认真地调查了布什总统的有关情况,进而发现了他的农场,进而又找到了向他推销的合理理由。最终,他取得了成功。
从上面的两则故事可以看出,特异搜索法的关键便在于不要盲从于自己的经验或者是笼统的判断,而是要有一种“凡事都不可绝对”的意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养成排除固有的印象,冷静地从一般中寻找特殊的思维习惯。
15.经验清除法
许多时候,人们的思维都有很大的惰性,习惯按照固有的经验看问题和做事,而不喜欢动脑筋思考。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按着原有的经验办事,许多时候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效率,并降低在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但是,经验也有一定的弊端,那便是它会限制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思维进入死角,难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经验清除法,就是帮助我们抛开固有的经验束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题目:
现在你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根蜡烛、几个图钉、一个空火柴盒子,现在要求你在尽短的时间内,把这根蜡烛安放在垂直的木板墙上。
对于这个要求,大家很容易便能想到办法:先把火柴盒用图钉钉在木板墙上,然后再把蜡烛插进火柴盒里。
那么,现在将这道题目稍作变换:几样东西不变,但是,火柴盒里却不再是空的,而是装满了火柴。这样一来,可能有些人就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完成题目要求了。因为当火柴盒里面装满了火柴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火柴盒是用来装火柴的”,却难以想到火柴盒还可以用来作固定蜡烛之用。
那么,为什么火柴盒中装了火柴和没装火柴,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其原因就在于固有的经验束缚了我们的思维!
因此,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对经验做辩证的意识,不要对其过分依赖,必要时就要对经验进行一番“清除”,以摆脱其束缚,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经验清除法在使用时应该注意:
对经验有辩证的认识,做到借鉴经验,但不过分依赖;
遇到难题时,要学会打开思路,换个角度去看原有的经验。
16.定势突破法
定势突破法说的是一种打破我们思维过程中的定势的一种思维方法。我们知道,在路上行驶的汽车,在司机踩了刹车之后,也不会立刻停下,而是要沿着原来的路线滑行一段距离,这就是物理学上所说的惯性。实际上,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也存在这样一种惯性,即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习惯于沿着固有的思维思考,而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变通,这就叫做思维定势。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现在举一个例子:
哥哥想要考一下弟弟,对弟弟说:“有个哑巴到商店去买钉子,他也不识字,指着货架上的钉子“啊啊”着要买。但是,店主拿了几次都拿的是其他商品。聪明的哑巴于是把两根手指放在柜台上,另一只手做了个捶击动作。店主于是给他拿了把锤子,哑巴摇了摇头,并指了指柜台上的两根手指头。店主才恍然大悟,给他拿来了钉子,哑巴于是才买了钉子走了。接下来,又进来了一个瞎子,他同样不识字,你猜他应该怎样让店主知道他要买什么呢?”弟弟琢磨了一下便说道:“他可以这样比划,店主就知道了!”说着,他用两根手指头比划出了剪刀的形状。
哥哥一听,便哈哈大笑着说道:“笨蛋,瞎子可以直接告诉店主他要买剪刀啊!”
弟弟一听,恍然大悟,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
在这个故事中,弟弟之所以会上当,是因为哥哥在前面绘声绘色地讲的哑巴买锤子的情景,已经悄悄地给弟弟设下了一个思维陷阱,使得弟弟潜意识里惯性地认为,只要是残疾人都会通过打手势来告诉店主自己所需。实际上,这便是一种典型的思维定势。其实,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思维定势是大量存在的。不信,试看下面的几道智力题。
(1)一天,一个瞎子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不仅不借助任何东西健步如飞,而且没有撞到任何人,你猜这是怎么回事?
(2)某公安局长的儿子小明匆匆地跑进屋喊道:“不好了,你快回家吧,你爸爸和我爸爸打起来了!”你猜公安局长和小明是什么关系?
(3)在一个屋子里,只有一个沙发和一张床,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后来,又从外面进来了一个人,他坐在了一个第一个人永远都坐不到的地方。你猜,第二个人坐在了哪里?
我们来看第一道题。人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曾给出过各种各样的解释来解释这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比如这个瞎子是武林高手,他的听力特别好,他在拍电影,等等。这些理由显然都太牵强附会,不能令人信服。而正确的答案是——他只瞎了一只眼。许多人之所以想不到这个答案,便是因为他们一看到“瞎子”两字,便会惯性地认为他肯定是双目失明,殊不知瞎子其实也可以只瞎了一只眼。
再看第二道题,很多人之所以猜不出公安局长和小明的关系,原因便在于他们惯性地认为公安局长肯定是男性,殊不知公安局长也可以是女性。因此,答案是——公安局长和小明是母子关系。
第三道题的答案是——第二个人坐在了第一个人的身上。
可以看出,在这三道题目中,许多人之所以回答不出答案,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定势思维的干扰。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在想一个问题想不通时,并不是问题有多复杂,而是我们自己固有的东西束缚了我们。因此,在思考一个问题得不到答案时,不妨回过头来检验一下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是不是存在漏洞,或者一些前提条件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因此前面所得出的结论在这里已经不再适用。
17.细节思辨法
细节思辨法即是一种通过对细小之处的思考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许多时候,我们在观察一个现象或者着手一件大事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其实,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观察细节,便往往能够从中找到突破口。细节思辨法最常见的领域是在侦探领域和科学领域。我们先来看一个侦探故事:
一天凌晨4点,约瑟夫侦探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接起电话后,里面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您是约瑟夫侦探吗?”
在确认了约瑟夫的身份后,对方说道:“约瑟夫侦探,我叫凯琳·史密斯,刚刚有人杀害了我丈夫,请您快来!”
约瑟夫于是记下了对方的地址,然后走出了家门。门外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真倒霉,碰上这样的鬼天气!”约瑟夫不由得骂了声娘,并裹了裹身上的大衣。大约50分钟后,他来到了打电话的女子的家中。
一听到门铃响,对方立即前来打开了门,显然史密斯夫人一直在等侦探的到来。约瑟夫一进屋,顿时感到很暖和,便脱下了自己的大衣。约瑟夫一边做自我介绍,一边观察报案的女子,他发现史密斯夫人身上只穿着一件睡衣,脚上穿着一双拖鞋,头发蓬乱,脸色苍白。她告诉约瑟夫:“尸体在书房里。”
“具体是怎么一回事?”约瑟夫问道。
“是这样,我丈夫因为迷上了一本刚买来的历史小说,告诉我他要熬夜看完,因此我昨晚11点就独自上床睡觉了。我在今天凌晨2点10分时醒了过来,发现丈夫还没有上床睡觉,便到书房去催他睡觉,没想到却发现我丈夫趴在桌子上。我开始以为他是睡着了,走近一看,才发现他头上有血,已经死了。”史密斯夫人以一种痛苦的表情边回忆边说。
“然后呢?”
“然后我就赶紧下楼来给您打电话。就在那时我发现客厅的窗户是开着的,凶手显然是从那里进来的!”说着,史密斯夫人用手指了指客厅里开着的窗户。
约瑟夫走到窗户前,立即感到窗外猛烈的寒风“呼呼”地从窗外灌了进来。他立即缩了缩脖子,并关上窗户。他转过身来问道:“这窗户你一直没有关上吗?”
“是的,我为了保护现场,一直没动它。”史密斯夫人啜泣着回答道。
“哦,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一起等法医和警察的到来吧。”在顿了一下之后,约瑟夫看着史密斯夫人的眼睛说到,“不过,在这之前,也许您愿意给我讲讲真实的情况!”
史密斯夫人一听,顿时脸色苍白了起来,问道:“侦探先生,您这是什么意思?”
约瑟夫冷笑着说道:“我目前还不敢肯定是不是您杀死了史密斯先生,不过我可以肯定的是您刚才没有对我讲实话。”
“我不明白您到底在说什么!”史密斯夫人脸色煞白地说。
“好了,史密斯夫人,您不要再装了。您告诉我说您给我打电话话时发现窗户是开着的,那么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一个小时了,况且,窗户打开的时间很可能还要更久一些。如果真是那样,这么大的风,屋里早就应该温度很低了。但是,这个屋子里却这样暖和,而您也只穿着睡衣和拖鞋。这说明窗子肯定是您在我到来之前刚刚打开的!您为何要撒谎呢?想必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吧?”约瑟夫对史密斯夫人说道。
史密斯夫人一听,顿时瘫软在地。原来,正是她杀害了丈夫。
在这个故事中,约瑟夫侦探正是通过对于室内温暖的这个细节看出了问题所在,从而“轻易”地破获了一起杀人案。实际上,所有侦探故事无不是从细节找到突破口的。除了侦探故事,另一个对于细节思维法有着广泛应用的领域便是科学领域。许多科学家的巨大发现,也往往是来自于对于为别人所忽视的细节的注意,进而一步步研究所得出的。关于此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比如德国地球物理学家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时,在百无聊赖之际偶然注意到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远远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正是对于这一细节的注意和进一步研究,他最终提出了影响巨大的“大陆漂移学说”;另外,众所周知,牛顿正是因为对于苹果落地现象的追问,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总之,可以说,凡是科学上的巨大发现,都离不开这种对于细节追问的思维方法。
细节思辨法决不仅仅存在于侦探故事和科学研究领域,实际上,他有着很实际的用途。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工厂经常出现工人致残事故,其原因便是工厂里有种机器,工人在开动这种机器时,只用一只手来搬动手柄,因为工人的注意力全在工作上,另一只无所事事的手便会无意识地乱动。结果,一不小心这只手便会被机器夹住,造成残疾。厂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是对工人不断强调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操作,甚至派人专门监督操作机器的工人的工作流程是否标准,但都收效甚微——要知道,即使不强调,工人自己也绝对不想出现事故,使自己变成残疾人啊!厂方无奈之下,花费了不少钱,想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也只是降低了事故的数量,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事故。最后,一个新来的技术员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既然工人出现事故是因为另外一只手无所事事,那么,何不对机器的操作系统进行改造,使其手柄变成两个,工人不得不用两只手同时操纵两个手柄,机器才能运转?结果,这个问题就这么一下子解决掉了。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技术员的思维首先体现出的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也包含了转换思维。但是,这几种思维的基础,乃是一种细节思辨思维。试想,如果这个技术员不是首先将工人操作机器的整个过程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然后留意到事故发生的关键就在于工人的一只手无所事事这个细节,是不可能想出这个创造性的办法的。
总之,细节思辨法可以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很现实的用途,它往往能能够给我们带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细心,抱有一种小事不小的心态,同时,还需要我们能够犀利一些。
18.滚动思考法
对于滚动思考法,我们借助一个智力题目来理解。
约翰是个十足的瘾君子,这家伙每天都要抽两包烟。这天晚上,约翰失眠了,于是他便坐起来抽烟。但是,他的烟盒里只剩下了7支烟,不一会儿他便将7支烟给抽完了。接下来,他还是睡不着,他还想抽烟,但是深更半夜的,又不能到外面买烟。于是,约翰想到一个办法——将前面抽剩的烟头重新卷成烟来抽。下面问题来了:如果说每3个烟头能卷一支烟的话,你觉得约翰用这7个烟头还能卷几支烟来抽?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许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的答案:这很容易知道,他当然是能卷2支烟了!如果真这么简单,这个题目也算不上智力题了。实际上,约翰能够卷3支烟。因为他在卷了两支烟并抽完之后,又会得到两个烟头,再加上剩下的一个烟头,他还可以再卷一支烟。要得到这个正确的答案,便需要一种滚动思考法。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滚动思考法便是这样一种动态而非静态地看问题,能够将不断出现的新条件不断地纳入自己的思考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许多时候,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会想当然地凭借大致印象给出结论,就像在前面的题目中得出两个烟头的结论那样,而这往往不符合实际。世间万物无不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幻之中,静是相对的,动才是绝对的,因此,滚动思考法乃是一种很有必要掌握的思考方法。
总体而言,滚动思考法的关键在于两点,第一是要摆脱惰性思维,不想当然地根据静态条件得出结论,这属于意识的层面;第二点便是要具备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属于方法的层面。
19.灵感思维法
灵感思维法,可能有人对于这种说法感到不理解。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所谓灵感,似乎是一种不可捉摸乃至有些神秘的东西,人很难有意识地控制这种东西,使其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实际上并非如此。首先,让我们来通过一些事例来感性地认识一下灵感。
笛卡尔是17世纪法国的大数学家,一次,他长时间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几何图形是形象的,代数方程是抽象的,能不能将这两门数学统一起来,用几何图形来表示代数方程,用代数方程来解决几何问题呢?为了找到办法,笛卡尔日思夜想,但一直都找不到好的方法。一天早上,笛卡尔在床上睁开眼后,看到一只苍蝇正在天花板上爬动,他饶有兴趣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他的头脑中忽然产生这样一个念头:这只不断移动的苍蝇不正是一个移动的“点”吗?而墙和天花板不就是“面”吗?墙和天花板相连的角不就是“线”吗?苍蝇这个“点”与“线”和“面”之间的距离显然是可以计算的。想到这里,笛卡尔一下子从床上跳了下来,他找来纸和笔,迅速划出三条相互垂直的线,用它表示两堵墙和天花板相连接的角,又画了一个点表示来回移动的苍蝇。然后,他用X和Y分别代表苍蝇到两堵墙的距离,用Z来代表苍蝇到天花板的距离。后来,笛卡尔对自己画出的这张图进行反复思考和研究后,得出结论:对于在图上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表示它与另外那三条数轴的数量关系。同时,只要有了任何一组像以上这样的数据,也必然可以在空间上找到一个对应的点。如此一来,数和形之间便建立了稳定的联系。结果,数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解析几何学,就此创立了。他的这套数学理论体系,引起了数学的一场深刻革命,有效地解决了生产和科学上的许多难题,并为微积分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笛卡尔受苍蝇启发而解决了重大的数学难题,这显然是一种数学上的灵感思维。再看下面的一个故事:
在一个小学课堂上,一个老师为了考一下学生们的应变能力,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群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着,用什么办法能一下子将这些鸟全部抓住呢?”
下面的小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几个人同时用气枪打;用麻袋;用大网……一会儿便说出了十几个办法,但老师均摇了摇头。其实老师自己也没有答案。
“用照相机抓拍!”一个学生回答道。
“对呀,好主意!”老师一听,眼睛顿时一亮,这的确是个充满创意的好主意!
在这个故事中,这个想出用照相机抓拍的学生的主意显然是充满了灵感。这种灵感虽然不像科学家们的灵感那样产生了实用的价值,但是他同样是体现出了一种创造性的思维。
上面的两个故事便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灵感。而除了上面的两则故事,关于灵感的故事,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举出几个来。实际上,可以说,所有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了灵感的参与。无论是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还是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乃至现实生活中我们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其实都借助了灵感。因此,灵感有些难以把握,但是它却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所不可或缺的,可以说,灵感思维乃是人们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目前来说,虽然历代的思想家都无法准确地给灵感下一个定义,不过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灵感并非是完全不可捉摸的,而同样是一种可以用来为我所用的思维方法,人们将其称作灵感思维法。灵感思维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思维方法,是指在思考或研究形物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的触发,高度发挥创造力,使思路豁然开明,从而获得对该研究对象的一种突破性认识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特征是,不借助于人类的逻辑思维系统以及语言、文字、知识等,而是与人的先天直觉密切联系。我们知道,直觉是人的一种先天能力,它不经过渐进的、精细的逻辑推理,是一种思维的断层和跃进,人们习惯将其称为“第六感”。总体而言,直觉是人类在逻辑认知系统之外的另一个认知系统,而灵感,便是这个认知系统的产物。虽然直觉思维系统所产生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其中对的那一小部分往往具有非凡的价值。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有意识地去掌控灵感思维法呢?人们一般认为,灵感这种东西,乃是不可捉摸的,只能静静等待它的到来,而不可刻意追求。这种说法其实只说出了事情的一个方面,不错,灵感是不可刻意追求,但是,灵感也绝非是一个仅靠运气获得的东西。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刻苦钻研、勤于思考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关于这个现象,许多人其实早就做过总结,俄国画家列宾曾说过:“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说:“即使是最聪明的天才,如果朝朝暮暮懒散地躺在草地上,眼望星空,让微风吹拂……灵感也不会拜访他。”由此也可见,灵感思维法的基础便是之前的艰辛探索,长期的思考酝酿,只有在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番深思熟虑的思考,有关研究对象的各种信息已经烂熟于心之后,这些信息才会在潜意识里暗暗地发酵,进而在某一瞬间令人突然顿悟,这就是灵感。
在有了长期的探索和思考的基础之后,灵感便随时可能会降临。具体情况又可大致分为几类,一种是思考者在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和思考之后,自己突然恍然大悟。数学家高斯便曾经说过,他曾经一连求证一个数学难题许多年,一直得不到答案。但是,有一天他突然一下子得到了答案,他自己也说不清这其中的原因。这就是顿悟型的灵感。另一种则是思考者受到了外界某种东西的启发,顿时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产生启发的东西,则不一而足,可以是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是书中的一句话、一个图像,也可以是一只苍蝇。另外,还有一种则是,有的人干脆是在梦中得到问题的答案。历史上,有不少科学家都是在梦中解决了冥思苦想不得其解的难题,比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即是在梦中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也有不少艺术家在梦中产生创作灵感,有不少诗人干脆在梦中完整地写出了优秀的诗词作品。
以上我们得知了灵感产生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于疑难问题的长期艰辛探求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信息发酵后,探索者方式不一的顿悟阶段。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阶段显然毋庸多言,只能是老老实实去做。而对于第二个阶段,我们却是可以有所作为,以催生灵感的到来。经过大量的总结之后,人们发现,灵感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人要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中,处于紧张状态中的人往往不能产生灵感。因此,在你对于一个问题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妨将问题暂时搁置起来,运动一下,或者干脆去旅行,过段时间再去考虑它。如此一来,自己的精神放松下来后,没准答案就突然在脑海中出现了。此外,我们也可以随意地翻看一些不相干的书籍,或者是找人聊天,也许从中能获得启发,产生灵感。总之,关键是使自己的精神处于放松状态。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灵感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是一瞬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如果你不能及时抓住,过后可能它再也不出现了。因此,掌控灵感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相信自己的直觉,重视突然出现的念头,而不要将其当做无用之物。因此,最好养成随时记录自己突然出现的想法的好习惯。固然这里面有许多无价值的东西,但是其中也必然有一些充满了创造性乃至于你可能花几年时间都追求不到的新发现。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伟大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随时记录自己想法的习惯。所以说,还是那句话,机遇更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20.替代达标法
替代达标法总体上属于一种急智思维,其是在缺乏某种东西的情况下,临时借用另一种东西代替所缺乏的物体,从而暂时满足当时特殊的要求。为形象化地对其进行理解,让我们看下面这道思维名题:
有一只容器,其上面只刻了两个刻度:5升和10升,其中装了8升的溶液。现在一个人想要从中倒出5升的溶液。他发现手头除了一些小石子外,没有别的东西可用。那么,你能帮他想一个办法准确地倒出5升溶液吗?
这个问题乍一看,似乎是没办法做到的。因为照现在的条件来看,能够从这个容器中准确地倒出的溶液体积只有两个:3升和8升,而所要倒出的5升这个数值则无法通过容器的刻度准确地体现,只能是大致估摸着倒了。其实,是有办法的——我们知道,根据这个容器的刻度,如果能够再找来2升溶液,使得溶液“体积”升至10升的刻度处,那么便可以根据刻度倒出5升溶液了。那么,现在,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小石子填入容器中,使其中的溶液升高至10升的刻度处。这样一来,我们便可将容器中处于5升和10升的刻度之间的溶液倒出来,就正好是5升了。
在上面的名题中,我们利用石子临时替代溶液,使得溶液体积临时“达到”10升,从而最终达到了目的。这便是一种典型的替代达标法。并且,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替代达标法的关键有两点。其一,对于所缺乏的物品,我们对其的利用所要达到的功用,替代物正好也能达到。以上面的名题为例,即石子和2升升溶液都正好能够使得溶液体积升高至10升的刻度处。所以说,这种替代仅仅是针对特定的目的的一种临时替代。也正因为此,要看到替代品和被替代品之间的这种联系是难的;其二,替代品在代替被替代者满足要求的同时,不能产生负面的作用,比如说,在上面的名题中,如果用水来替代溶液便不行,因为它会改变溶液的性质。正是因为这两点要求,所以替代达标法可以说是一种很精致的思维方法,只有细心而聪明的人才会善于使用。
另外,替代达标法的一个关键便在于我们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能根据笼统的印象,轻易地得出这个问题无法解决的结论,而是要知难而进,积极地想办法。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在急中生智的情况下想出来的临时替代方法都可算是替代达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