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如歌 过往欢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相思醉(1)

关雎

——千古爱恋的绝

【原文】

关关雎鸠[1],在河之洲[2]。

窈窕淑女[3],君子好逑[4]。

参差荇菜[5],左右流之[6]。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7]。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8]。

悠哉悠哉[9],辗转反侧[10]。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1]。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2]。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

《关雎》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古代说《诗》本有“四始”之说,而将《关雎》列为“风”之始,由此可见此诗是备受重视的,也因此而广为传诵。《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大多数是这十五个国家的民歌,民歌本来就有许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关雎》正是这样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这首诗写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都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他面对悠悠的河水,耳闻沙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鸠鸟欢乐地歌唱,看看水流中摇动的荇菜,那个姑娘在水边采荇菜的身影,便又浮现在他的眼前,这清晰的记忆,使他更加痛苦,以至出现了幻觉,仿佛同那个姑娘已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婚后欢乐的生活。诗人触景生情,借助气氛的烘托,幻想境界的描述,生动地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真切感人。

《关雎》首先以描写河边滩头上一对鸣叫唱和的雎鸠鸟起兴,然后由此延伸,流露出男子的一片情思。雎鸠是一种水鸟,在古代的传说中,它们雌雄相伴、形影不离。关关是拟声词,指雎鸠鸟的相和而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既可以看作是作者所看到的景象,也可以认为是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兴。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相亲相爱的水鸟,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无限的情思,何况他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位心爱的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是多么希望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河边传来的鸟鸣,是所听到的;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循声望去,是所见到的;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心仪之人的思,是所想到的;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在内心之中对自己默默地祝愿。虽然只是短短的四句,却层次分明,语约义丰。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对贤淑女子的倾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爱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摘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以食用。“左右流之”,是描摹姑娘采摘荇菜时优美的身姿,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去采摘。“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摘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无法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非常形象地描写出了他追求、想念那位女子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的相思之苦,已经到了寝食难安的程度。悠,长的意思,形容夜漫长却无法入睡,也是在描写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个“悠”字,以感叹的语气说出来,使其感情色彩得到加强和深化,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寂寞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所谓情到极处必生幻。紧接着就是第三章,笔锋一转,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场面。这不啻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转变。

“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又以弹琴奏瑟,来比喻两人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钟鼓乐之”,则是描写结婚时热闹非凡的场面。

毫无疑问,这正是这位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日思夜想希望实现的愿望。当然,幻想并非现实,但是幻境皆由情所生,也是非常自然的。而这位抒情主人公,却已经沉醉于自己预想的成功之中了。

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正与《秦风·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寻所爱而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如出一辙,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而这其实正是对生活中所常见的爱情心理的细微捕捉和真实刻画。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的时候,曾经用封建礼教加以涂饰,要么说它是“美后妃之德”,要么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对诗歌原意的一种歪曲。但是孔子在评说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时所说的两句话,却是有一定见地的,直到现在对我们仍有启发。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首诗作为一篇描写爱情的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知所当止。它虽然描写了一个年轻人追求爱情却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没有完全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之中。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诗经》中的“国风”所选录的多是民间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是人们在生活的真实体验中所得出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就在于说出了平凡的人们都能够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那些文人创作的矫揉造作带有酸腐之气的作品顿时显得苍白无力。

老百姓的歌就和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而真切,却往往能够一针见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也是有血有肉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自然的法则。好男儿见到好姑娘就会怦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也会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

怀春的妙龄少女,痴情的翩翩少年,爱的萌动,心的激荡,大概应该算作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真挚动人的情歌,可以说是千古绝唱。

《诗经》中的爱情

《诗经》从文学的角度写出了中国礼制完善之初时的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肯定,为中国古代文化注入了情感的元素。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也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奔放,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郑风·溱洧》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诗所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的情景。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的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甜蜜的爱情。他们边走边笑,并且互赠芍药作为定情之物。这首诗就像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质朴而烂漫自由。它是最自然的人性,是一种充满生机的生命的体现,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是和谐、自由、平等的标志,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邶风·静女》更是把当时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那种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一个别有心思逗惹,一个语带双关的凑趣,其开朗的性格、深厚的感情、愉快的情绪,跃然纸上。《卫风·木瓜》、《郑风·萚兮》都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的色彩,一首是互赠定情之物,表达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已久的心迹。应该说,《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代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无法比拟的。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充满勃勃生机的鲜花,虽然充满了野性,但却像滋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和精神。

《诗经》中的爱情诗,大多是依据生活的逻辑,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精神的渴望,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周南·关雎》

就是这样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诗中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直白的、大胆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人对自己的感情丝毫不加以掩饰,对自己的愿望也丝毫不加以掩饰。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生理本能的自然显露。《召南·摽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的是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诗经》中描写的爱情,没有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目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类纯真美好情感的讴歌。《郑风·野有蔓草》描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

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只是因为气质和形象的吸引,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是非常单纯而直接的,仅仅是对“有美”之“美”的情感直觉,一如“清扬婉兮”惊心动魄的感觉,将对异性的渴望表现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在瓦解和打破一切世俗观念的同时,也使此处的“邂逅”和两性血肉关系化为了性灵的合一。在这个意义上说,《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蜕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的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之所以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注释】

[1]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ū)鸠:一种水鸟。

[2]洲:水中的陆地。

[3]窈窕(yǎotiǎ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4]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ú):配偶。

[5]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6]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7]寤(wù):睡醒。寐(mèi):睡着。

[8]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9]悠:忧思的样子。

[10]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

[11]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友:友好交往,亲近。

[12]芼:拔取。

【译文】

水鸟关关的鸣叫,栖息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男儿心仪的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们左采右摘。

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都想她。

想念追求不可得,醒时梦中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们左摘右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蒹葭

——水边的爱慕与追求

【原文】

蒹葭苍苍[1],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2],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3],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4],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5],白露未晞[6]。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7]。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8]。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9]。

蒹葭采采[10],白露未已[11]。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2]。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4]。

【赏析】

在人们四季轮回的生活中,有一种季节常常会使文人感怀不已,有一种思绪总在不经意间掠过文人的心头,它就是能够寄寓文人伤感情怀的——秋季。

秋天是一个能够使文人心旌摇荡、抒发丰富情感的季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秋雨、秋叶,不知在这种萧瑟的秋意中有多少情感化成了漫天飞舞的诗句。

这其中一定会有这首《蒹葭》。

这首诗共分三个章节,每一章都以蒹葭起兴。诗中的“葭”指的是初生的芦苇,“蒹葭”则泛指芦苇。作者借芦苇、水、霜、露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朦胧、清新而又神秘的意境。作者在诗中描写了一个深秋的清晨,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经凝成了冰霜。一位男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畏艰难险阻,矢志不渝地追寻,沿着溪流追寻心中的“伊人”。由于水属阴性,所以诗中所描述的水就成为了一位羞涩少女的象征,也就是男子苦苦追求的“伊人”。作者借水比喻婀娜、轻柔的女子的美,而那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在脸上的轻纱。

诗歌的第一章写的是男子隔水远望,“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若即若离。

第二章和第三章则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表现了男子追寻女子道路的漫长,和在路上遇到的艰险,从中表现出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却又永远不放弃希望的执着精神。在艺术手法上,《蒹葭》使用了“兴”的手法,让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深秋的景色自然会使人平添一份无法割舍的幽暗与悲凉。在这样的季节里,独自走在河边,身旁已经没有伊人的陪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