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序一 闲时却用诗家笔点绘人生不了情
——杜晓明古体诗创作简评
与晓明先生至今仅一面之缘,但那缘却来得欢畅。
塞上九月的午后,明净温馨。适逢新华社宁夏分社一位年轻的小友前来探访,娓娓细语,年轻人不经意间提及他们的社长——晓明先生,讲他的儒雅亲和,讲他的谆谆教诲,讲他新出版的诗集……颔首静听,不禁心动,起了以文会友的念头。毕竟文联与新华社宁夏分社都在银川文化街,几乎就是近邻。遂取出拙著《一片冰心》(文艺评论集)题赠转送。小友离去,似乎只有片刻,就兴冲冲地电话告知,晓明社长已将他的诗集赠我。稍顷,一本典雅精致的《昔我往矣》(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就已在手中。又是几个时辰,凤城华灯初上,我去赴朋友的清雅茶会,竟与晓明先生不期而遇。我们四目相视,继而开怀一笑。看来,这个九月的日子,注定了我与晓明先生的相识有缘有分。
晓明知道我写过一些文艺评论,包括写过古体诗歌评论,遂将他调任宁夏后的古体诗新作交给我,并嘱我有空看一看,如喜欢可写诗评评点一下。
接下来的日子,与晓明的诗作相伴,静静的办公室里,却也清韵缭绕。出于好奇,我又上网调阅晓明采写的新闻通讯和名家访谈。于是诧异,晓明竟有两副笔墨。一是记者之笔,那是一种敏锐、犀利、激扬着真诚与责任的笔墨;一是诗人之笔,细腻、深挚,清音雅韵、古意幽幽。或许,是记者之笔,给了他深阔豪放;或许,是诗人之笔给了他蕴藉委婉。而这二者的结合,成就了晓明的诗意人生。
品味梳理晓明留给我的古体诗稿,计151首。全是他调任宁夏近一年半(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的新作。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纪写塞上风情,二是赠答友人,三是咏史感怀。
很明显,落在晓明诗笺上的首先是这块注定要亲密接触的塞上土地的独特风情。不似金陵古都的秦淮月影、六朝烟雨、吴越天风,不似荆楚大地的长峡云翳、晴川鹤楼、屈宋华章,宁夏的山山水水却是洗尽铅华的清净邈远,说不尽的天高云淡。
贺兰孤高塞云飞,独障风烟万古摧。
(《登贺兰山》)
百年王气凌霄汉,千秋荒冢向黄昏。
(《春日题西夏王陵》)
雪影星辉漫古原,一泓新月照六盘。
(《冬夜宿原州城赠友人》)
长河水来云从起,大漠山横落日圆。
(《题中卫沙坡头》)
贺兰山前苍鹭飞,黄沙漫道碧波洄。胡风塞马碧云天,黄沙如海流紫烟。
(《春游宁夏沙湖》)
(《宁夏沙湖夜饮赠友人》)
数百年来清真寺,多少穆民浴春风。
(《题同心清真大寺》)
汉塞琴箫鸣盛世,回乡花儿漫春情。
(《访西吉海原中宁赠友人》)
……朗朗的诗句中,是别样的豪放与惊喜,塞上的朔漠、长风、紫塞、云烟,熏染出洗练的诗情。诗人一路走去,尽揽塞上古迹名胜、新景翠色。澹澹唐徕渠、潺潺爱伊河、烽烟镇北堡、银川钟鼓楼、贺兰宏佛塔、兴庆海宝寺、灵武长流水、中宁长山头、泾源野荷谷、固原须弥山、宁南清水河……真乃“山衔红日情无尽,霞落云飞暮复朝”(《夏日登银川沙泉寨赠友人》),“日日黄河去无已,年年风景殊不同”(《游中卫城赠友人》),“诸公欲问江南事,塞上江南遍春辉”(《游银川鸣翠湖赠友人》)。
戍边塞上,诗人平添一股豪气,也飘落几多凝重和沉郁。这是一个真实的男人,也是一段如歌的行涯。咏史感怀的篇章中,我们读到了晓明的内心。晓明述其诗作曾言:“追慕魏晋、唐宋,体悟众体,独创己风。”其咏史之作,也将目光聚集于汉魏大唐的古圣先贤。他的诗笔涉及汉魏文坛的贾谊、董仲舒、东方朔、司马相如、杨雄、张衡、郭璞、鲍照、江淹、谢朓、庾信,也咏叹着“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边塞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岑参、高適),包括抨击时弊、抒写情怀的“诗骨”陈子昂、大唐贤相张九龄,以及“亚圣”孟子。这些诗,俯仰古今,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慷慨之音,也不无自我激励之意。
陈思白马雄塞远,蓟北旌甲被霜寒。
(《鲍照》)
上将拥旄事远征,丈夫马上取功名。
(《岑参》)
春水桃花遍芳洲,少年俊迈等闲游。
(《瘐信》)
怆然涕下幽台上,天地悠悠无始终。
(《陈子昂》)
铁衣远戍辛勤久,绝域苍茫燕歌行。
(《高適》)
哪堪玄鬓唱南寇,谁为高洁表寸心。
富贵何足论,贫贱亦安然。
舍我其谁也,不负母三迁。
(《骆宾王》)
纵横过秦论,怨愤吊屈
(《贾谊》)
(《孟子》)
大唐贤相千秋后,丹橘犹存岁寒心。
(《韶州曲江谒唐故尚书右丞相张九龄墓》)
(《王之涣》)
……而晓明的五言长诗《塞上行》,更是铿锵訇然,回环有空,既有“报国无早晚,边塞作故乡”的自白,也有“披衣觉露滋,泫然动中情”的思情。及至《塞上静夜思》《塞上春思》《鸿雁》等五言诗,更将一缕乡愁淡淡地舒展,其情也柔,其意也幽。
在晓明的诗稿中,赠答之作占了很大的篇幅。长年的记者生涯,与家人聚少离多,使他更加珍重亲情友谊,而他丰沛的内心、细腻的情思、直爽的性格,亦让他从来就不缺少同样真性情的朋友。如此,落在诗笺上的赠答诗句,也就尤其具备了一份湿漉漉的真切与温润润的情愫。
宦旅数迁长信怨,冰心一片楚楼寒。
(《王昌龄》)
倜傥不羁唱出塞,胸怀大略赋从军。
莫吟白日依山尽,鹳雀诗成泣鬼神。
晴川鹤楼相别后,塞上闻笛念君情。
(《荆楚赴塞外别冯公》)
我思塞上初圆月,应照故人夏梦长。
(《塞上夏日寄金陵友人(二首)》其二)
数载武昌湖畔月,依稀同照醉颜红。
风烟塞上重逢后,柳陌长河一笑中。
(《塞上赠熊大师召政》)
莫问平生几故知,家中自有慧贤妻。
嘘寒问暖寻常语,同苦共甘少小时。
(《塞上赠刘伟》)
历历风尘经满眼,欢颜未改鬓先斑。
人生难得再回首,早岁哪知世事艰。
塞外平川拥积雪,春城灯火夜阑珊。
相逢但问平安否,挥手天涯又数年。
(《春节长春同学会》)
而《春节归故乡白城忆少年游》(四首)七绝,则忆写儿时故乡的“冬节”“春嬉”“夏景”“秋趣”,读之情趣盎然。
赏读晓明古体诗作,除了题材的多样、体裁的纯粹之外,更深切的感受则是诗作内在精神气度的饱满。或许这也正是其诗富有张力的魅力所在。不是为了写古体诗而写诗,不是为了炫耀、为了附庸风雅,不是无病呻吟,而是要在古体诗的写作中修炼自己内敛沉静的气度与含蓄蕴藉的品性。亦不是泥古、仿古,而是“新古典主义”。“诗必写感怀,用古诗的体裁书写个人当时情怀”。所以,登安徽九华天台地藏寺,即有“宏愿誓求空地狱,念之每自意难平”(《春日登安徽九华山》);观广东开平碉楼,有“鸡鸣桑树凫戏水,惟愿万世开太平”(《题开平碉楼》);访灵州故地(吴忠),有“我来灵州戍西塞,绿洲千顷好果园”,“何惧大漠孤烟直,但爱长河落日圆”(《灵州曲》);过眗衍城(盐池),有“千载戎狄争战地,万里灵夏肘腋间。而今甘草盈乡野,滩羊满圈果满川”(《过昫衍城》);游镇北堡影视基地,则有“戏将旧事敷演去,留与后人任点评”(《题镇北堡影视基地》);即使是一次银川春钓,也禁不住“高歌塞外好风日,不羡江南浪里人”(《银川春钓》);而在另一首《银川春色》中,诗人更是直白如话地吟道:“欲借黄河天上水,浇灌贺兰山下花。宁夏多栽一株树,北京少落一粒沙。”
抒写真性情,的确是晓明诗作的灵韵所在。
我曾惊叹晓明诗作的出手之快,以一年半内创作150余首的速度而言,几乎每四天就有一首新作问世。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支配创作?晓明的职业身份第一是记者,第二是新闻媒体的管理者,而诗人的身份,晓明似乎从未当真过,他只承认自己是一位非科班出身、“偶尔写写”的业余作者。而事实是一切绝非偶然。晓明家学深厚,少时即受古体诗歌熏陶,大学时代当过诗社社长。毕业后开始做新华社记者。1996年正式开始古体诗创作。屈指算来,23年记者生涯,14年古体诗创作。作为记者,晓明必须与时代同步,做“永远在场”的时代见证人,履行深入生活、关注时代、发现社会热点、快速反映新闻事实的职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晓明永远不缺乏创作素材。而多年的古体诗写作,又使得晓明能够熟练地转换写作方式,将现实中的激情与感怀迅速收纳到古体诗创作的维度,在含蓄缱绻的意境中彰显自己的诗性襟怀。如同他的前辈领导、《新华每日电讯》报原副总编辑韩晓峰先生所言:每在人生有感悟时,就写一篇古体诗歌留念。晓明在以激扬之笔书写时代的同时,借古体诗抒发真性情,这的确已成为他的思维惯性、他记录感怀表达情感的不二选择。
客里光阴书作伴,戍边岁月花为情。
他年若得遥相忆,诗赋百篇心底铭。
(《塞上赠友人》)
或许,与当下互联网时代流行的微博不同,晓明的选择更多了一层回归古典、传承文化、涵养心性的意蕴。而晓明的文化磁场也的确深深影响着身边的朋友,成为他们的感动。
由于有深厚的古典文化涵养,由于有敏锐的观察、深刻的体悟,晓明的诗作含蓄隽永。能够以史入诗,巧用典故,化古人诗句入诗。在营造意境、遣词造句上也颇见功力。五言诗《题六盘山野荷谷》:
采荷陇山秋,野荷过人头。
清清发满溪,婷婷带离愁。
低头弄裙裾,花儿出歌喉。
试问泾河水,缘何向东流。
那山谷的清幽,婷婷的野荷,潺潺的溪流,还有婉约的歌声,将人带入一个林风天籁的空间,又好似进入了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诗境。而《题中卫北长滩(二首)》其二描绘新农村景致:“鸡犬相闻闾巷间,水车摇荡牧牛还。枕河墟落天向晚,塞上人家尽炊烟。紫燕时来窥户牖,老农闲坐话村言。慈颜淡淡如亲旧,故里依稀现眼前。”又怎么没有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古风呢!即便是闲适之作《题银川初雪》:
独上高楼思渺然,万英摇荡野凫还。
唐渠澹澹洄清碧,杨柳依依含素烟。
古巷深松负积雪,寒塘衰草委波澜。
忽闻塞上吹笛曲,却引诗情到人间。
满满的诗情,别样的诗意人生。我以为,这首诗当是晓明作为一名职业新闻工作者和一位擅长诗词歌赋的特色诗人的真实写照。
用词的精美、对仗的工整、诗韵的和谐,以及由景入情的轻扬,也确有沁雅怡香的诗味入心入意。凡此种种,恕不一一列举。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还想引用晓明先生的《塞上答友人》一诗:
欲写长河落日圆,须来塞上戍边关。
朝云且晓春风暖,暮雨当闻秋雁寒。
政事清平常动问,民生疾苦入心间。
闲时却用诗家笔,题尽河西十万笺。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何不借用晓明诗句入题:
闲时却用诗家笔,点绘人生不了情。
是为评。
2010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