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线:日本的案例
日本和德国对外向型增长的依赖在其发展的早期问题并不严重,因为它们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规模较小。但随着它们成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它们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要求它们创造超额需求。
对遵循外向型发展道路的国家而言,尤其具有警示意义的是:日本虽然曾经努力实行变革,却没有成功。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中,日本迫于美国的压力同意提高日元对美元的汇率。由于日本的出口面临压力,日本银行大幅削减利率。根据日本银行一位高管所说,“我们打算首先提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如果有这两个不断繁荣的市场作为支撑,出口导向型产业会重新洗牌,实现转型以适应国内市场。这一步骤将会推高经济领域各种资产的价格。这种财富效应会刺激个人消费和住宅投资,之后工厂投资和设备投资也将增长。最后,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
然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的是大规模的股市泡沫和房地产市场泡沫,一时间导致人们普遍认为东京帝国大厦所在地块比美国整个加利福尼亚州还要值钱。当然,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企业投资的确增加了,但并不是投向内需型生产,很多资金都投到了那些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东亚国家,其投资目的依然是为了增加出口。日本的住房建设和个人消费确实增加了,但这却是暂时的繁荣。20世纪90年代初,当日本央行在一片惊恐中开始加息之际,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崩盘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大崩溃,其影响至今犹在。
因此,依靠出口拉动增长的国家非但没有在富裕之后自然而然地实现经济增长均衡化,反而发现依靠自身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难度极大,因为增加最终消费的正常渠道在着力扩大出口的过程中已经趋于萎缩。由于银行习惯了政府对市场的保护,习惯了根据上级命令来决定放贷对象,因此,当它们获得自主决策权时却不知所措了。由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政府更容易通过国内企业加强消费引导。不过,虽然企业的影响力较大,却未必有效。在日本,增加政府支出通常意味着新建路桥,但大多数时候是没有必要修建的。但是建筑领域的游说能力过于强大,因此,得到了大量的政府刺激资金。尽管日本国内为刺激经济到处都铺满了混凝土,但其经济依旧疲弱。
结果,日本这样的国家不仅不能帮助世界经济走出下挫泥潭,反而需要其他国家伸出援手拉它们一把。这是很深刻的断层线。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弊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并没有完全克服它在1990~1991年间所遭遇的经济衰退,因此对日本商品的需求很小(历史上需求很大),也就无力帮助日本走出衰退。直到21世纪初,日本为摆脱经济泥潭所作的多次努力都失败之后,美国为了应对互联网泡沫破灭而采取的措施才增加了日本的出口量,帮助其走出了困境。
要摆脱对出口的依赖,进而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这个过程必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暂且不说出口部门的作用及其持续带来的巨大收益,单是转移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就需要付出很大代价,而且政府用来扭转经济结构失衡的工具也是很有限的。比如,国内部门的工资相对于这些部门的生产率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允许工资差别化虽然对于促进服务业的繁荣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将会使当前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收入大幅下滑。他们反对这种变革的阻力很大。此外,外国资金进入服务部门将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多年的政府保护和过度调控却很难克服,而且强大的利益集团,比如日本的理发店,将会反对竞争和外资进入。
与此同时,消费者越来越懂得谨慎消费了,而且零售金融业也不是很发达。日本家庭不同于美国家庭,他们不愿意借钱消费。老年人很难忘记战后的贫穷与不安全感,也很难忘记之后储蓄被视为爱国行为的经济增长阶段。而恰恰是老年人消费能力最强,是他们决定了消费格局。曾有一段时间,日本的年轻消费者被寄予了厚望。但数年萧条的经济形势之后,他们似乎也无奈地退却了,或许巨大的公共债务和资金短缺的养老金计划给他们造成了额外的重担。日本的经济改革需要强大的政治意愿。而由于现状十分舒适,而且相对来说衰退的速度较慢,因此,改革的政治意愿十分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