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互动2:回到人性的原点
当人通过与智能设备的接触行为(如滑、点击、碰、摸等)快速进入互联网的数字世界互动时,虚拟的数字世界无限接近现实的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对于个体来讲,具备碎片化ID的时空相对不受限和资源不损耗的特点,这是由于大众使用的网络速度远比物理世界的任何速度快,并且还在加速所造成的,而物理世界的速度尽管这几百年也快速发展,但远比网络速度发展得慢,这是因为物理世界的个体受制于单一实体ID的时空受限和资源损耗的特点。这样,实际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人模仿“六识”快速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进行互动,而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又存在如此不同的差别,这种差别导致了整个人类的行为发生变化,这个人类行为发生变化的外因无疑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内因是什么,我认为是人性!
现代社会学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所以只有一种人性。这是不同民族之间能够交流、达成理解的前提,但根据对婴儿的反复实验,结果显示人性是进化的结果。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有:由于祖先生存的险恶环境衍生的对生存的渴望、对胜利的渴望、对与自己相似的伴侣的渴望、对同类间自身地位的关心,以及由于史前人类的习惯和同理心,还有对同类帮助的冲动。从人脑的结构来看,这些都直接对前额叶造成影响,但可以被出生后的记忆和周围事物所改变。
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大致有4种观点(来自百度百科)。
- 人性本善论,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三字经》开篇即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人性本恶论,以儒家荀子为代表,荀子有“人之性恶,其善伪也”的论断。
- 人性无善无恶论,代表人物为告子,他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 人性既善又恶论,代表人物是西汉的扬雄,他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在我的眼里,人性基于善与恶争论的意义不大,因为善恶的定义,本身在多元化文明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诠释,而一旦陷入人性善恶的思辨,必定引起道德的绑架,很多以道德为名义开始的行为,其结果往往出现不道德的现象,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屡见不鲜。
所以,我从人性中的独特性和从众性这两方面来展开,并讲讲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差异对人性在这两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各不相同。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观察到每个人的行动都异于他人,每个人都各有其需要、爱好、认知方式、情绪、意志和价值观。
我们强调人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共同性。人类文化造就了人性。同一民族、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人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征。文化人类学家把同—种文化陶冶出的共同人格特征称为群体人格。例如,许多研究表明,由于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华人都有不少相同的人格特征。而群体人格的人会经常出现从众性。通常,从众性是指人们受到多数人影响,从而跟随大众的思想或者行为,并不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或者追随大众而放弃自己的意见。
哲学家告诉我们,独特是罕见的。但有趣的是,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哲学家是正确的,那么大多数人的自我评价就存在偏差,错误的根源在于多数人的假设前提是错误的,他们认为:独一无二的基因和与众不同的经历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性。如果真是这样,就不存在从众,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从众的人。因此,这个前提假设是没有根据的,独特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我们从小接触世界,从模仿开始,我们通过模仿获得大量的行动技能并形成反应系统,如父母、老师、朋友、领导、同事的行为和观点对我们的影响。但对我们而言最大的影响来自文化,社会学家将这种融入社会(包括家庭、学校、地区、企业等)的过程称为文化适应,这种文化适应影响了我们行为的很多方式,如居住方式、家庭社会经济条件、信仰、政治观点等。
所以人性中的从众性其实是先天与生俱来的,而人性中的独特性才是后天通过信息分享、教育培训、经历感悟等激发出来的!
在物理世界的组织中,喜欢强化从众现象,通过外部约束和内部认同两个途径导入个人进行服从或顺从。外部约束包括标示、统一着装、纪律、奖励和惩罚。只要时间足够长,外部约束会通过条件反射转化成为自然而然的行动。例如,发出命令,战士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内部认同可以通过说教、传教、洗脑、暗示和催眠等方式灌输某种意识形态完成,确立信仰属于同一类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些信仰似乎与从众抵触,如宣扬自由和个性,但是只要人数足够多,而且秉持这一信仰的人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结果仍然会导致从众:跟从一种看上去张扬个性,程序上却是盲从的理念。本质上,这是一种伪自由或伪个性。
物理世界的组织就是这样使用外部约束和内部认同两种方式扩大从众基础,所谓发动群众、人多力量大、万众一心其利断金之类的说法本质上都是在制造从众。从众在物理世界的各种组织都有表现,除了宗教、政治派别和种族集群之外,在商业中广泛存在,追名牌、捧歌星、模仿偶像秀,等等,都是商业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
当然,从众行为并不见得都是庸俗或者作恶。在群体运动中,从众也可能起积极作用,如抵抗外敌、追求环保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会发现,那些提倡崇高或者高尚行为的运动好像“阳春白雪”,总是和者盖寡。究其原因,在于这种高尚往往需要追随的从众者牺牲当下利益。因为在物理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存在时空受限和资源损耗,世界太小而人心太大,因此独特性是去中心化(自由)的,本身带来的是不确定性,而从众性(平等)带来的是确定性,确定性促进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解放人类,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独特性,而人性趋利的特点在于人会对不确定性产生恐惧,由于恐惧,所以需要抱团取暖形成社群,形成确定性,但一旦出现确定性就会产生贪婪,越来越贪婪,获益者就需要中心论来固化,那么非受益或少受益者会用独特性来颠覆,一直到颠覆者的独特性成为从众性,然后在物理世界中继续循环反复,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精彩和最无奈的部分。
中国有句古话:“仗义每多屠狗辈”。揭竿而起,一呼百应的,大多是缺少教育、身处社会底层的群众。这些群众所处的环境,导致他们人性独特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因此对他们来说,越是浅显易懂的,越是显而易见的,以及迷信的和毫无根据的神迹传言和传奇故事,都比任何深刻教育、训练和感悟(而这个恰恰是人性独特性被激发出来的必由之路)要容易接受。所以,在物理世界中,暴力革命后往往是平等(从众性)和专制相结合,而自由(独特性)的追求却被异化为对财富的贪欲!
正是因为在物理世界中,我们每个人受限于时空和资源损耗,所以人性中的个体独特性和个体从众性一直无法平衡,这可能就是几千年以来在物理世界中不断起纠结和纷争的原因。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每个人通过智能手机“六识”技术进入时空相对不受限和资源相对不损耗的数字世界,这促使人性中的个体独特性在数字世界兴起,因为个人可以通过碎片化ID的方式聚集在数字世界,导致个体的独特性在线上的数字世界中形成“文化适应”,这是一切行为的意识。个体的实体在物理世界中是时空受限是单一ID,线下的现实物理世界导致个体的从众性继续在线下体验形成亲切感,这是一切行为的触发点。
由于数字世界的无远弗届,个体在这个世界中存在时空不受限和资源不损耗的特点,因此个体可以在数字世界快速寻找到不同社群形成个体的独特性,而物理世界的时空受限和资源损耗的特点,使个体从众性在线下落地。
虚实世界之间的信息快速互动,使每个普通人的个体独特性和个体从众性在两个世界中达到动态和谐变得可能,这比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于一体的笛卡尔提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欧陆理性主义”哲学思考更具备可操作性,也比中国大哲学家孔子提出的“君子论”要朴素简单得多。这种人性在两个世界的动态平衡,就像中国汉字中的“太”,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大就是至小,在“至大”的无远弗届数字世界里,塑造出“至小”的文化适应和心灵归宿,可能这就是符合人性自然法则。
至此我们回到人性的原点,独特性和从众性这两个矛盾体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通过个人行为的“六识”触发而被映射和碎片化,因此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在两个世界虚实互动的新型商业模式,是O2O出现的内在原因。
那么O2O出现的外因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内因是人性独特性和从众性在两个世界的映射和碎片。作为企业的O2O践行真相,应该从哪里开始触摸呢,无疑就是思维,这几年热炒的互联网思维是不是真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