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可爱动物(5)

企鹅是适应于潜水生活的鸟类,1620年法国的Beaulieu船长在非洲南端首度惊见会潜游捕食的企鹅时,称其为“有羽毛的鱼”。企鹅的身体结构为适应潜水生活而发生很大改变,共翅特化成潜时极有用的鳍状翅。企鹅的骨骼不像其他鸟的骨骼那佯轻,而是沉重不充气的。同其他飞翔能力退化的鸟类不同,企鹅胸骨发达而有龙骨突起,相应地,企鹅的胸肌很发达,它们的鳍翅因而可以很有力地划水。企鹅的体型是完美的流线型,它跟海豚非常相似。它们的后肢只有一个脚趾发达,“大拇指”退化,趾间生有适于划水的蹼,游泳时,企鹅的脚是当作舵使用的。企鹅的羽毛跟其他鸟类不同,羽轴偏宽,羽片狭窄,羽毛均匀而致密地生在体表,如同鳞片一样。这样的身体结构,使企鹅潜水游泳时划一次水便能游得很远,耗费的能量很少,效率自然很高。

据科学家们观察,企鹅的游泳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0~15千米,在水下可以潜游半分钟而不换气,它们还常常在水中跳跃,因此很多人把企鹅说成是“在水中飞行的鸟”。企鹅在逃避天敌时,常常跳出水面,每次跳出水面可在空中“滑翔”1米多。有时它们会跳上浮冰躲避天敌。鸟类学家的研究还揭示出一个有趣的事实,不会飞的企鹅跟最善飞的信天翁有共同的祖先,它们都有角质片构成的嘴,而大多数鸟类的嘴都是由完整的角质鞘构成的。经过无数世代的进化,企鹅变成鸟类中的“潜水艇”,而信天翁则变成了“滑翔机”。

据化石记载,企鹅在始新世时(距今大约5000万年前)种类繁多。当时,全球气候温暖,南极洲有茂密的森林,动物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气候逐渐变冷,企鹅的种类渐渐变少,有的已经绝迹。

现存于世的企鹅有18种,它们分别是小白鳍企鹅、白鳍企鹅、黄眼企鹅、麦哲伦企鹅、秘鲁企鹅、加拉帕戈斯企鹅、帝企鹅、王企鹅、阿德里企鹅、南极企鹅、巴布亚企鹅、史氏角企鹅、角企鹅、响弦角企鹅、马可罗尼角企鹅和直冠角企鹅。

王企鹅属有两种,是最大型也是最漂亮的企鹅。一种是皇企鹅,身高一米以上,体重可超过30干克,是唯一在南极大陆沿岸一带过冬的鸟类,并在冬季繁殖,皇企鹅每次只产一枚卵,孵化时由雄企鹅将其放在两脚的蹼上并用肚皮盖住,此其间,雄企鹅停止进食,全靠脂肪维持生命,直到幼企鹅孵出,其体重可减轻1/3。另外,一种是王企鹅:体型稍小些,嘴则比较长,颜色更加鲜艳,主要分布于南大洋一带及亚南极地区。最北可到新西兰一带。

阿德里企鹅属有3种。巴布亚企鹅,又叫金图企鹅,分布于南极半岛和南大洋中的岛屿上。阿德里企鹅,数量最多的企鹅,可在南极见到大规模的群体,游荡于南极有浮冰的水域。南极企鹅,又叫帽带企鹅,主要分布于南极一带,有时游荡到南极以外。

角企鹅属是企鹅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属,有6种,头部有黄色羽冠,在陆地上活动比较敏捷,在新西兰的有些种群可进入森林。这六种分别是:

凤冠企鹅,分布于新西兰一带。

响弦角企鹅,分布于新西兰的斯内斯群岛。

竖冠企鹅,分布于新西兰一带水域。

史氏角企鹅,分布于澳大利亚的麦阔里岛。

冠企鹅,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及南大洋一带。

长冠企鹅,分布于南大洋一带及亚南极地区。

黄眼企鹅属只有一种,即黄眼企鹅,分布于新西兰南岛一带。

白鳍企鹅属有两种,是最小型的企鹅。一种是小鳍脚企鹅,又叫仙企鹅,分布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一带,其中澳大利亚菲利浦岛的小鳍脚企鹅每年9~10月下午8:05准时登陆,成为一大奇观。另一种是自翅鳍脚企鹅,分布于新西兰南岛东部,有时被并入小鳍脚企鹅。

企鹅属,也称环企鹅属,有4种,是分布最靠北的企鹅。它们分别是:

企鹅,又叫斑嘴环企鹅或黑足企鹅,产于南非。

洪堡企鹅或洪氏环企鹅,产于秘鲁一带的南美洲西海岸。

麦哲伦企鹅或麦氏环企鹅,产于南美洲南部。

加岛环企鹅,产于赤道附近的加托帕哥斯群岛。

企鹅的耐寒本领在鸟类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它们常常作为冷的标志被画在冷藏车上,在炎热的夏季给人带来凉爽的联想,同时也使人们熟悉了它那憨态可掬的形象。企鹅不能忍受较高的气温,对阿德利企鹅来说,0℃左右的气温就意味盛夏开始了。据观察,阿德利企鹅在气温达到1℃到2℃时就会感到不舒服,而宁愿呆在海洋中的浮冰上。

南极洲是一片神奇的大陆,它终年被白色的冰雪覆盖。即使在夏季,南极洲沿海地区平均气温也只有0℃,内陆的平均气温是-20℃~-30℃,这是一个风雪弥漫的夏天,企鹅就生活在这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包括阿德利企鹅在内的所有在南极附近海洋中活动的企鹅都经受0℃以下的水温。因而,保持体温对企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企鹅的羽毛间有一层空气,这是很好的绝热层,在企鹅裸露的脚部和整个下肢皮肤内,相邻的动脉和静脉之间有一种逆流热交换系统,这种系统能使回心的较冷的血液从流向血管末梢的血液中吸收热量,这样可以节约体热。这也是企鹅能够长期在冰原上站立而无不适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春天的来临,阿德利企鹅成群结队地返回南极。冰雪还没完全消融,它们已经登上岩礁海岸,开始进行占据领土、造巢、择偶及交配等繁殖活动。

占据领土对阿德利企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雄企鹅来说,那将是它们寻找配偶、收集造巢的宝贵材料之一。石头的根据地。因此,一旦一只雄企鹅占据某一片领土,便会不惜一切地保卫它。如果其他雄企鹅有冒犯之举,它就会愤怒地扭动着笨拙的双脚迎上前去,毫不客气地用嘴猛啄来犯者,直到把它赶到领地之外。如果来访者是雌企鹅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在雌企鹅面前,雄企鹅会举颈向天,上下嘴不停地碰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殷勤。一旦雌企鹅有中意的表示,雄企鹅便以嘴叨雪,殷勤地献给“心上人”,然后顺利地完成交配。

阿德利企鹅的巢一般都是用岩礁海岸上遍布的卵石在地面上筑成的,而使用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观察阿德利企鹅造巢活动的鸟类学家形象地将它们比喻为“挑剔的家庭主妇”,因为它们挑选石头时实在是太挑剔了。它们经常是用嘴叼起一块石头,拈拈份量,而后抛到一边,接着再叼起一块,这样重复好几次,直到发现非常满意的石头。然后,它们用嘴叼着这块石头,摇摇摆摆地运到百米以外甚至更远的造巢地点去。有时,为了找到一块中意的石头,阿德利企鹅甚至会冒险闯入其他同类的领地,因此常常引起纠纷。在南极的夏天,海岸上到处都可以听到企鹅的这种喧闹声。

企鹅各自在海岸上安家后,11月上旬,雌企鹅产下第一枚卵。两三天后,又产下第二枚卵。一般说来,每窝最多也就这两枚卵。雌企鹅产卵完毕后便离巢到海中寻食。这时雄企鹅开始孵卵。即使是在巢里孵卵,企鹅也不断地从嘴所能及的地方叼石头,维修自己心爱的巢。

经过30天左右的孵化,第一只阿德利企鹅的小雏出壳了,紧接着第二只也问世了。这时,双亲开始忙碌起来。雌雄企鹅来回不停地去海中觅食,把食物带回来喂贪吃的小雏。有趣的是,阿德利企鹅对子女有偏爱,它们总是先喂老大,然后轮到老二。阿德利企鹅对幼雏的照顾是非常细心周到的,因为只要它们稍微有点疏忽,在一旁觊觎已久的贼鸥就会把小锥掠走。因此,在小雏出生后的头两三个星期,阿德利企鹅从不许小雏离开自己单独活动。除了贼鸥外,鞘嘴鸥也是阿德利企鹅不喜欢的鸟。因为这种鸟几乎吃所有能得到的东西,如企鹅卵、企鹅尸体或者垂死的小企鹅。但对健康的企鹅来说,鞘嘴鸥不像贼鸥那样可怕。实际上,鞘嘴鹇和贼鸥跟其他生物的天敌一样,对企鹅群体起淘汰弱者、清理环境的作用。

小企鹅的到来使阿德利企鹅的群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它们都聚集在海岸附近的高处,这样可使它们避开捕食者,尽可能地接近大海。

随着夏天的延续,小阿德利企鹅已经不再由父母天天看护了,它们全都聚集到“幼儿园”里,由几只有经验的成年企鹅,也就是这群小家伙的“阿姨”来看管。操劳几个星期的“父母”们此时轻松多了,它们不再分心去保护小企鹅,而只是专心地到海洋中觅食。

随着小企鹅的成长,父母开始训练它们抢食。带着食物的父母们,在“幼儿园”中找到自己的孩子,用食物逗引它们。当小企鹅将要吃到那些美味时,父母突然叼起食物跑出几米,然后停下来。当小企鹅赶上来时,又被父母逗弄一番,直到小企鹅抢到食物,训练才算结束。2月份,第一批年轻力壮的小阿德利企鹅开始下海。在海浪的冲击下,它们逐渐成了精于游泳的新一代。

帝企鹅的繁殖不像其他企鹅那样在春季开始,而是始于秋季。在食物丰盛的夏季。帝企鹅把时间全部花在补充营养上。秋季,海洋开始结冰时,帝企鹅开始择偶交配的紧张活动。它们并不像阿德利企鹅那样为造巢而奔忙、争斗,因为它们从不筑巢。每年4月,当太阳从地平线上隐去,南极的冬夜降临,所有的野生动物都离开了,只有帝企鹅还留在这片黑暗笼罩的白色大地上。

企鹅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南极的象征;随着人类对南极几度深入的考察和开发,企鹅的秘密渐渐地被揭示出来。同时,人类对企鹅的威胁愈来愈大。人类对企鹅的猎捕量并不大,相对于遭极度捕猎的鲸来说,企鹅还算是比较幸运的。但是,现在国际上对南极磷虾的捕捞量越来越大,而磷虾又是企鹅的主要食物。人类对南极磷虾的大量捕捞,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因为正是南极磷虾和其他浮游生物的存在,才使得南极海(南极洲周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其附属海域的南部)成为世界上最丰饶的海域。如果人类继续对南极磷虾进行掠夺式的捕捞,那么企鹅等以磷虾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动物都要面临食物严重缺乏的威胁,这对企鹅的生存将是致命的打击。此外,企鹅不能逃过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石油泄漏等)带来的灾难。例如,阿德利企鹅体内就含有痕量的DDT。1989年2月3日,智利一艘油轮在南极附近触礁,大量的煤油泄漏出来,污染了南极大片海域,一些企鹅被油沾污,造成企鹅迷失方向,不能归巢照顾它们的幼雏。

幸运的是,从1962年开始,15个国家已经进行科学协作,对南极的环境和它的野生动物进行全面的保护。当然,这些工作困难重重,但坚持不懈的努力无疑会给企鹅及其他南极动物带来希望。

喜马拉雅塔尔羊

喜马拉雅塔尔羊别名长毛羊、塔尔羊,属于牛科,我国是在1974年发现塔尔羊的。其体型粗壮,体长120~140厘米,肩高84~101厘米,雄性体重可达90千克。喜马拉雅塔尔羊的整个头形狭长,雌雄具灰褐色的角,但雄羊角比雌羊角粗大,正面观二角呈倒“人”字形。颌下无胡须,尾短而腹面裸露。雌羊比雄羊体小。全身被毛粗硬呈暗灰褐色或褐色。雄羊颈部、肩部和臀部被毛呵长达12~18厘米。

喜马拉雅塔尔羊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喜马拉稚山南坡,常活动于崎岖的裸岩山地及林缘,适应严寒多雨的气候。晚上在高山灌丛带或多岩石地区隐蔽。多为几十只集群,活动范围较固定。性机警,难以接近。以草本植物为主食,也吃灌木的嫩叶。一般冬未春初交配,孕期6~7个月,6月份产仔,每胎1仔,有时产2仔。产于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在我国属边缘分布,数量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小灵猫

小灵猫别名七节狸、笔猫、乌脚狸、香猫,属于灵猫科。小灵猫外形与大灵猫相似而较小,体重2~4千克,体长46~61厘米,比家猫略大,吻部尖,额部狭窄,四肢细短,会阴部也有囊状香腺,雄性的较大。肛门腺体比大灵猫还发达,可喷射臭液御敌。全身以棕黄色为主,唇白色,眼下、耳后棕黑色,背部有五条连续或间断的黑褐色纵纹,具不规则斑点,腹部棕灰。四脚乌黑,故又称“鸟脚狸”。尾部有7~9个深褐色环纹。

小灵猫栖息于多林的山地,比大灵猫更加适应凉爽的气候。多筑巢于石堆、墓穴、树洞中,有2~3个出口。以夜行性为主,虽极善攀援,但多在地面以巢穴为中心活动。喜独居,相遇时经常相互嘶咬。小灵猫的食性与大灵猫一样,也很杂。该物种有占区行为,但无固定的排泄场所。每年多在5~6月份产仔,每胎4~5仔,2岁达到性成熟。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及海南、台湾、西藏。

岩羊

岩羊别名石羊、蓝羊,属于牛科。体长110~120厘米,肩高60~80厘米,体重45千克左右。公羊角特别粗大,长约60厘米;母羊角很短,长约13厘米。通体青灰色,有一条深暗色背中线。上下唇、耳内侧、颌以及脸侧面灰白色。腹部、臀部以及尾部和四肢内侧部呈白色,尾巴尖黑色。母羊毛色较浅。

为典型的裸岩区栖息动物,生活在海拔3100~6000米的高山裸岩和草甸地带,结群生活,有负责放哨的个体在群外站岗,一有动静,它就发出警报,全群即迅速逃上峭壁。善攀登跳跃,从野外捕获养殖的成年公羊可以跳到3米多高的围墙上,以草类、树叶、嫩枝等作为食物。冬季发情交配。孕期约6个月,每胎1仔。产于西南、西北及内蒙古。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