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厌女(增订本)
更新时间:2023-08-07 15:05:40
最新章节:文后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翻开《厌女》的五个阶段:1.好奇。人人都在说厌女,到底什么是厌女?2.认同。“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3.反思。深入理解厌女的机制,借以反思自身的亲密关系。原来,“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4.自觉。对厌女症越来越敏锐。“我不是一般女人嘛”也是一种有伪装的厌女。5.虽然愤怒,但也更爱自己,更爱女性与女性的联结。借用上野老师的话:“生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浸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
译者:王兰
上架时间:2023-04-01 00:00:00
出版社:光启书局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云南边境地区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
本书立足云南边境地区社会现实,通过研究边境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社会保障、社会组织、流动人口、公共安全、政府规模、教育等问题,深入探讨我国边境地区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的现状、特点、思路和对策,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促进边境地区社会治理创新,开展多元治理提供政策咨询和管理建议。社科20万字 - 会员
中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基于财务均衡的视角
人口老龄化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一个趋势,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社会,其中未来失能老人将持续增加,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负担越来越重,然而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理性的、制度化的化解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风险的制度。本书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需求与财务供给的均衡,从财务供需数量均衡和制度供给均衡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探寻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财务均衡的制度安排。社科14.2万字 - 会员
城乡社会学评论(第1辑)
《城乡社会学评论》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搭建平台、砥砺学术、拓展学术视野,进而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本书为第一辑,收录了8篇理论性文章,5篇田野调研报告,就城乡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建构、乡村发展的路径、大城市郊区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社科16.6万字 - 会员
超越“街角发言者”:表达权的边缘与中心
本书聚焦表达权的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表达权“中心”以外的“边缘”。表达权的“中心”以“街角发言者”经典范式为代表。针对中心概念和元素,本书分别以“内与外”、“政与文”、“质与器”、“旧与新”和“本与变”为主题,考察公共对话外表达的逻辑和正当性基础、表达权的文化维度、媒介对表达权的影响、互联网等新技术对经典范式的挑战以及算法、人工智能对“言论”的突破和颠覆。通过研究“边缘”,本书希望探索表达权研究地社科13.6万字 - 会员
平等主义医疗资源分配理论研究
医疗资源分配是当代伦理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其核心是如何实现医疗资源分配的正义,平等主义理论在西方主导着这一问题的研究,伦理学界几乎通过赞成或反对平等主义理论开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平等主义理论成为医疗资源分配正义问题研究的坐标。本书通过深入分析和评判平等主义医疗资源分配理论各流派的观点,全面梳理医疗资源分配正义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吸取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并根据其理念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资源分配政策社科21万字 - 会员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7辑)
群际互动的过程隐含了不同规范、习俗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对话与交融,同时也折射出了不同群体之间由于权力和地位的差别而出现的合作、冲突或博弈,此外还有这些群体所依托的文化在频繁接触中所激荡出来的创意和智慧。本书是《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的第17辑,聚焦于群体心理与行为、群际互动与文化心理、群际亲社会行为和群际冲突等议题,通过对群际互动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解读当代中国社会。社科15.8万字 - 会员
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文化政策演进
中国正处于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体制机制改革、法律政策安排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实现。文化发展作为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其政策设计和流变也置身于时代变革中。本书通过对社会结构变动的考察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权力关系及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文化政策制定与施行带来的影响,找到不同时期“社会结构—文化政策”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影响文化政策设计的重要因子,从而构建出社科18.2万字 - 会员
中国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构研究
本书是关于中国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一部全景式研究成果。书中利用大量调研数据,对我国长期护理服务的总体需求和供给状况作了较为准确的描述,对其中存在的供需失衡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选择了安徽芜湖和浙江杭州,分别代表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两个个案,实地考察了当地长期护理服务的机构设置、政策和服务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参照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中国方案”。社科21.3万字 - 会员
北京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6~2017)
北京人口形势和人口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人口老龄化是新形势下国家尤其是特大城市面临的重大问题,本书立足于新形势下北京人口发展新特点、新规律,基于基地研究成果,集中讨论了四个重要议题:第一,老龄化应对研究;第二,流动人口研究;第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第四,人口与社会发展,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力图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社科11.6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钢的城:美国锈带兴衰史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与“工业心脏”,其钢铁制造业在20世纪初期繁盛一时,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去工业化浪潮中逐渐衰落,与此相伴的则是医疗照护经济的蓬勃发展。然而,匹兹堡的经济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照护经济繁荣景象的背后是医疗工作者过度的劳动、极低的薪资与不被承认的社会权利。在本书中,作者维南特带领我们深入美国“锈带城市”的中心,以档案研究与个人口述史相结合的方式细致呈现20世纪匹兹堡经济转型社会学25.1万字 - 会员
柴薪与盐:明清以来滇盐开发的生态人类学研究
资源开发必然会带来生态的破坏吗?本书给予了缜密的回答。本书关注柴薪与滇盐生产的关系,从生态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的相关角度切入,以整体观视角关注柴薪与滇盐生产、山林开发、盐政、技术变革、盐井生态、道路保障、民族生态、盐业衰落之间的关系,聚焦明清以来云南盐业生产中林业生态现象与生态问题的理解,试图揭示云南盐业社会生态的真实性与复杂性,以及云南盐业社会的类型学意义。社会学16万字 - 会员
住房选择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复杂的生存局面,在城市面临“双重脱嵌”的融入难题。本书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围绕居住空间的社会属性,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选择、社会资本与社会融入的研究分析框架,遵循“行为—结果—机制”的逻辑思维,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卡方分析、多元回归、分组回归等统计方法,探讨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选择与社会融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社会学17.1万字 - 会员
医共体与分级诊疗的探索与实践
县域医共体建设是现阶段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路径和关键举措。本书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立足社会学和复杂网络的视角,从医共体参与主体的网络位置、医共体的内部结构、医共体的整体特征三个方面构建医共体网络参与主体间关系影响分级诊疗体系的分析框架。本书结合笔者的田野调查,总结全国多家城市医共体建设经验,分析了县域医共体建设对分级诊疗体系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医共体建设以提升基层诊疗服社会学17.6万字 - 会员
浪潮:老龄社会的中国探索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在长寿、少子和人口迁移等多因素推动下,人口老龄化的浪潮正席卷全球。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成为当前与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如何有效加以应对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书应时而作,告诉我们应如何构建多元包容、全民共享、智能创新的老龄社会,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财务保障、生育政策社会学11.7万字 - 会员
制度创业的多重逻辑: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扩散研究
《制度创业的多重逻辑——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扩散研究》是一本关于城市基层治理创新与扩散的专著。作为华东政法大学“棠树文丛”中的一种,本书把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扩散视为政府与制度的互动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分为采纳和应用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三种扩散形态中政府与制度的互动过程的考察和比较,本书发现创新扩散过程中政府对创新采纳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的因果机制是政府作为创新采纳者的组织能动性,组织能动性差异的背社会学22.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