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会员
意大利与中国
中西文明交流史研究典范之作,全面探索中意2500年交往史,全景展现中西文明互鉴的历史画卷中国和意大利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分别是中西方文化的摇篮,两国间的交往也岁月绵长。这是一部全面探索意中关系史的名著,横跨两千多年,介绍了从古罗马时期到1911年间中国和意大利交往的历程,追溯了两国关系史上的突出阶段,呈现了两国思想和文化交流中的代表人物,重点分析了两国在彼此心目中形象的变迁,对两国交往过程中最文化交流19.4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榆林市国家级非遗项目研究
到目前为止,榆林市共有十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陕北民歌(传承人王向荣),陕北秧歌(传承人李增恒),陕北民谚(传承人王建领),榆林小曲(传承人王青、林玉碧),府谷二人台(传承人淡文珍),陕北跑驴(传承人张有万),清涧道情(传承人白明理),绥米唢呐(传承人汪世发、李岐山),横山老腰鼓(传承人李承元),绥德石雕(传承人鲍武文),白云山道教音乐(传承人张明贵)。本书是从对这十一个人的访谈切入,以他们的小传体文化交流13.7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跨时空文学对话
鲁迅文化基金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连续联合举办了5届“中外文学对话会”,开展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界与世界各国文化领域进行跨时空对话活动,推进了世界文学与文明的交流互鉴。本书收录每一届对话活动中的精彩论文,围绕鲁迅文学等作品,探讨中外文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历史,交流双方对中外文化与文学相关个案的研究成果,为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与经典学术走出国门、走文化交流31.1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青龙过眼:中德文学交流中的“读”与“误读”
本书主标题取自美国人阿林顿著作《青龙过眼》。该书配图形象生动:青龙反拿望远镜,镜头下的西洋人显得渺小。青龙与洋人之间存在误读。“青龙过眼”描述了一种文化隔阂,一种文化视差,提供了一个支点来探讨中西文学交流中的现象。“读”与“误读”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常态。在中德文学交流过程中也衍生了不计其数的类似情况。本书共收录27篇论文,分“德风东渐”和“东风西传”两编,上编聚焦于德语文学在华译介,下编重点关注中国文化交流25.8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论文精选集.2018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旨在搭建支持海外青年汉学家开展中国研究的性平台,为各国“中国学”领域的青年人才创造与中国本土学术、文化、教育机构、团体、企业和学者开展交流、合作的机会,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和实质性帮助,通过他们推动各国学术机构与相应的中国研究机构和智库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实现双方交流互鉴,共同推进“中国学”研究的发展。本书收集了来自十多个青年汉学家的文章。文化交流40.1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图说犍陀罗文明
本书是《犍陀罗文明史》的简本。《犍陀罗文明史》自出版以来,广受读者的关注。但由于《犍陀罗文明史》比较厚重,且定价较高。故我们特别邀请《犍陀罗文明史》的两位作者在原书基础上精炼结构、压缩版面,将书中有关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犍陀罗文明与中华文明关系密切的内容整合成一个简本,方便广大读者阅读与购买。全书仍然采取四色印刷,整体风格与我店“图说”系列吻合。文化交流9.6万字2.1万人气 - 会员
中国和欧洲早期思想交流史
《中国和欧洲早期思想交流史》全面梳理了1500-1800年间中国和欧洲早期相遇后在思想上交流与汇通,分别介绍欧洲文化、科技、宗教、哲学思想的在中国传播以及中国文化和哲学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影响。全书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和欧洲早期的思想文化交流与融通,揭示了中国和欧洲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是在相互影响下发生的,纠正了长期以来仅仅从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角度所得出的相关结论,在文明互鉴中说明了任何文化都无法独自成圣文化交流41.1万字2.1万人气 - 会员
文明的交汇(中西文化交流学术随笔集)
本书是作者周欣平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学术随笔集,共收文章20篇,约30万字。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从19、20世纪开始东西方文明交流日益扩展,文明交汇这一议题变得尤其重要。本书立足于作者多年在北美大学图书馆的供职和研究经历,从中文书籍在西方流传、书籍的传播促成北美地区汉学研究和其中的重量级学者几方面来探讨中国与西方学术文化交流的历史及对今天的影响。在本书最后部分,本书着重分析了数字时代文明延续的诸多方文化交流24.8万字2.1万人气 - 会员
丝路文明对话:刘智对贾米思想的诠释
刘智与贾米这两位时隔几百年、跨越几千公里的波斯与中国学者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通过两者的著述和译文建立了学术与思想上的联系。本书以丝绸之路上的人文交流为时代背景,以波斯苏非典籍从中亚到中国内地的传播途径与方式为切入点,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知识分子群体出现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汉文译著活动的文化动因,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出刘智与贾米哲学思想的渊源。文化交流14.7万字2.1万人气 - 会员
史学旅行:兰克遗产与中国近代史学
本书讲一个文化跨国流传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地域、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两个不同时代之间。它讲德国十九世纪史学家兰克的思想,历经辗转传述,在二十世纪进入中国后,受与拒的曲折过程。兰克终身对抗抽象理论的历史哲学,坚持从历史现象、历史事实里了解各个欧洲国家的特质。史实与史料对兰克而言,有“科学”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它们蕴含特定的政治取向,甚至有宗教的内涵。十九世纪后期,随着学术急速的专业化,兰克史学“文化交流29.8万字2.1万人气 - 会员
形似神异:《三国演义》在泰国的古今传播
本书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维度系统地展示了《三国演义》在泰国长达数百年的传播的动态过程,并分析这套传播机制及其背后的深层动因,总结《三国演义》在泰国传播的模式。《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根据传播主体人群、传播文本、传播方式和手段、传播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可将整个传播过程划分成2个传播阶段,分别归入上下两编,而作为两编分水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昭帕耶帕康(洪)版《三国》经典泰译本的产生文化交流35.1万字2.1万人气 - 会员
中阿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18)
本书总结了2017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针对现存的文化交流短板及空白领域提出可行性发展建议。书中各分报告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的9个重点领域的发展现状做出客观、翔实的梳理与分析,探讨中阿双方在各领域交流的成果,对未来文化交流的趋势做出预测和研判。专题报告全面解析了中阿合作论坛主题。本书推进了中阿文化交流研究的新发展,展示了2017年中阿文化交流的全景图。文化交流11.6万字2.1万人气 - 会员
韦卓民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第二届珠澳文化论坛”论文集
本书主要从不同角度对珠海、澳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及韦卓民先生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进行论述。文化交流40.2万字2.1万人气 - 会员
文明的回响
本书是“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的文章汇编,内容涵盖了从2009年10月在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举办的“2009首届中国(九寨沟)濒危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到2020年10月在广州举办的“‘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的专家发言。研讨会采用学术理论研讨加实践经验分享、地方政府官员与部门城市管理者互动、传统手工艺人与当代设计师相互赋能的生动灵活形式;参会者从大专院校学者、行业领域文化交流24万字2.1万人气 - 会员
孔子在日本(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第一辑)系列之一。本书从两个侧面对日本历史上的孔子形象进行研究。一是作为信仰对象的孔子,具体探讨日本孔庙、孔子像及孔子祭典的时代变迁;二是作为认识对象、言说对象的孔子,主要探讨古代诗歌、中世佛教故事集、近世不同学派学说及近代文学中出现的孔子。本书试图通过“孔子”这样一个文化符号来更加全面、综合地把握儒家文化在日本社会各阶层、各时代的不同特征;通过叙述日本人接受、崇拜孔子到文化交流13.7万字2.1万人气 - 会员
非常跨文化对谈
2020年春天发生了人类社会史上无法预料的重大疫情,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取得抗“疫”总体战、保卫战和人民战争的胜利,创造了中国经验。教育部在疫情期间提出远程网络教学的部署,降低疫情对教育工作的影响。本书以教育部重点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疫情期间开展远程网络教学为个案,以跨文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师生团队为对象,记录他们在隔离状态下,通过手机微信,编发学习资料,开展每日对话,所关注和讨论的实际问题,包括:1.在全文化交流23.6万字2.1万人气 - 会员
跨文化对话(第46辑)
《跨文化对话》46辑,共收入专稿9篇,论稿12篇,书评1篇,简讯2篇,约30万字。本辑特色有:第一,对已去世的著名汉学家汪德迈有持续的关注,本辑发表了汪德迈生前的访谈及相关纪念文章;第二,对外国文学家的跨文化写作和跨文化接受的相关研究,比如黑塞、扬·卡普林斯基的跨文化写作研究,及中国但丁研究的关注;第三,跨文化相关领域研究,如城市卫生观念与跨文化写作,物质生产的跨文化研究等。本辑学术会议的前沿综述文化交流23.3万字2.1万人气 - 会员
跨文化对话(第36辑)
《跨文化对话》是中法合办的以书代刊书稿,每年2辑,每辑约30万字。每辑有固定资助3万元人民币,且每年“北京论坛”需求500~1000册。已纳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国际化平台建设,作者方愿景:使《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与《跨文化对话》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传统文科国际化之双璧。该刊已经出版35辑,分别在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等出版。第36辑开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化交流28.8万字2.1万人气 - 会员
融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研究
本书立足于中国大力推进融媒体发展、提高主流媒体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需要,对网络舆论的界定、网络格局的变迁、网络主体及其心理、网络舆论的载体等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案例对十年来媒介融合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网络舆论的不同特点、变化及发展趋势展开研究,在总结当前中国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应对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基础上,探索了一系列对策研究,重点提出了“网上网下互动仪式链”的应对模式。本书既可以作为党政部门舆论应文化交流21.6万字2.1万人气 - 会员
两宋时期汉籍东传日本论述稿(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本书第一次全面梳理了日本正仓院文书、天皇宸记、平安时期公家日记这三大史料群中所见汉籍书录,根据第一手资料忠实地还原出日本古代文人接受中国汉籍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总括各种日藏旧钞本及宋刊本《文选》与《白氏文集》,以这两部重要汉籍在古代日本的阅读传播为研究个案,对东亚汉文化圈中钞刊转换时期所出现的种种现象予以了详细的考察。文化交流23.9万字2.1万人气